《唐詩·李白·登金陵鳳凰臺》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題解
這首詩是李白最著名的七律,也是唐代律詩中膾炙人口的杰作,是李白被逐出長安,南游金陵所作。詩人借景抒懷,表現出對朝中權貴的不滿和念念不忘朝廷,想回朝為君分憂的心情。
原文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②。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③。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④。
注釋
①鳳凰臺:在今江蘇江寧縣南秣陵關鳳凰山上,傳說南朝宋永嘉年間有鳳集于此,因筑臺,山和臺均因此而得名。 ②吳宮:指孫權建立吳國時所造的宮室。這里的花草實指吳國建筑。晉代衣冠:指東晉的豪門世族。衣冠:泛指豪赫之家。 ③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長江邊,有三峰并列,南北相連。半落青天外:意即山峰很高,直入云中,若隱若現。白鷺洲:長江中的小島名,在南京附近。 ④總為二句:暗指朝政黑暗,使仁人君子憂心如焚。浮云:指奸佞小人。蔽日,使君王不察忠邪善惡。日,喻皇上。
賞讀
首聯入題,寫鳳凰臺這一古跡的傳說,感嘆山川依舊,人事全非,渲染出空曠遼闊,凄涼冷落的氣氛,襯托了李白遭受打擊后不得志的悲涼心境。十四字中用了三個“鳳”字卻不嫌重復,音節流暢,堪稱神奇。頷聯緊承“鳳去臺空”,金陵乃帝王之都,三國時東吳和后來的東晉都建都于此。現今吳宮的幽徑已被荒草埋沒,東晉的文武大臣也早成了故鄉墳丘中的朽骨,而只有波濤洶涌的長江水千百年來仍滾滾東流。詩人徹悟人生短暫,江水永恒,抒發吊古傷今的悲憤。頸聯由懷古轉入眼前景色的描寫。三山,在金陵西南長江邊上;三峰并列,南北相連;白鷺洲,在金陵西南的長江中,把江水一分為二,因其上多集白鷺而得名。詩人在鳳凰臺上遠眺,三山半隱半現,若有若無,白鷺洲把江水分割成兩道。這兩句比起前面的傷心懷古,給人以明快的精神和振奮的感覺,這是詩的起伏跌宕之處。尾聯寫浮云蔽日,雖然登臺遠望仍不見長安,暗示皇帝被奸臣包圍,自己報國無門。這是由寫景懷古轉入現實遭遇,詩人借古人古跡抒發自己的不平和憤慨,表達對當道權臣的不滿。
這首詩語言流暢自然,不飾雕飾,瀟灑清麗,以登臺起筆,發思古之幽情,感嘆報國無門。感情深沉,聲調激越,把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意旨深遠,是唐人七律中的佳作。
上一篇:《漢魏六朝詩歌·謝靈運·登池上樓》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下一篇:《宋詞·高啟·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