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王守仁·象祠記
靈博之山,有象祠焉①。其下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②。宣尉安君因諸苗夷之請,新其祠屋③,而請記于予。予曰: “毀之乎,其新之也?” 曰: “新之。” “新之也何居乎?” 曰: “斯祠之肇也,蓋莫知其原。然吾諸蠻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舉而不敢廢也④。”予曰: “胡然乎?有鼻之祀⑤,唐之人蓋嘗毀之。象之道,以為子則不孝,以為弟則傲。斥于唐,而猶存于今; 壞于有鼻,而猶盛于茲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愛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烏,而況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則祠者為舜,非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⑥? 不然,古之驁桀者豈少哉?而象之祠獨延于世。吾于是蓋有以見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澤之遠且久也。
象之不仁,蓋其始焉耳,又烏知其終之不見化于舜也? 《書》不云乎: “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⑦。” “瞽瞍亦允若⑧。”則已化而為慈父。象猶不弟,不可以為諧。進治于善,則不至于惡。不底于奸,則必入于善。信乎象蓋已化于舜矣。《孟子》 曰: “天子使吏治其國⑨。”象不得以有為也。斯蓋舜愛象之深而慮之詳,所以扶持輔導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⑩。斯可以見象之見化于舜,故能任賢使能,而安于其位,澤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懷之也。諸侯之卿,命于天子,蓋《周官》之制(11),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歟?
吾于是蓋有以信人性善,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也。然則唐人之毀之也,據象之始也; 今之諸苗之奉之也,承象之終也。斯義也,吾將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雖若象焉,猶可以改; 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雖若象之不仁,而猶可以化之也。
【注釋】 ①靈博之山: 即靈博山,在今貴州黔西縣。象: 傳說為舜的同父異母弟,與其父瞽瞍多次謀害舜而未遂。舜即位后,他被封為有鼻國君。②苗夷: 舊時對苗族的蔑稱。祠: 春祭叫祠,這里泛指祭祀。③宣尉: 即宣慰使。明代少數民族地區設有由當地土人世襲的土司,掌軍民事務。宣慰使是最高的土司武職。新: 修葺、翻新。④禋(yin) 祀:祭祀。舉: 進行。⑤有鼻: 在今湖南道縣北。相傳象封于此。⑥干羽: 舞具。干,盾; 羽,雉尾。相傳舜曾命禹征伐南方的部落有苗,有苗不服,舜于是“舞干羽于兩階”,表示偃武修文,于是有苗歸服。格: 來,引申為歸順。⑦烝烝: 淳厚的樣子。格: 至。奸: 邪惡。⑧瞽瞍 (gusou): 瞎眼。此指舜的父親。傳說舜的父親有眼卻不辨善惡,故稱瞽瞍。允:信實。若: 和順。⑨天子使吏治其國: 見《孟子·萬章上》。原話是: “象不得有為于其國,天子使吏治其國而納其貢稅焉。”使,派遣。其國,指象的封國有鼻。⑩周公: 西周初的政治家,周武王的弟弟,名旦,因采邑在周 (今陜西岐山東北),稱為周公。他曾輔佐武王滅商。武王死,成王年幼,他代理國政,鎮壓了武庚和管叔、蔡叔的叛亂。成王成年后,他即把政權還給成王。管、蔡: 周公的弟弟。周公代理周成王執政時,二人伙同武庚反叛,被周公鎮壓。(11)《周官》: 即 《周禮》,記載了周代制度。
【譯文】 靈博山上有一座象祠。住在山下的苗民,都把它當作神靈來祭祀宣慰使安先生,依照苗民的要求,將象祠的祠堂加以整修,并且請我來作一篇記文。我問道: “毀掉它呢還是整修它?” 他回答: “整修。” “又為什么要整修呢?” 他說: “這座祠廟的來歷,大概是沒有人能夠知道的了。然而我們這些住在這里的居民,自我父親祖父上推到曾祖高祖以上,都一直在尊崇而且祭祀它,從未廢止過。” 我說: “為什么要這樣呢? 有鼻那地方的象祠,唐代人曾經毀掉過。按象的品行,做兒子就不會盡孝,做弟弟就會傲慢不敬兄長。對象的祭祀,在唐代就已經廢止了,至今卻還有存在的; 在有鼻那里被廢止了,而在這地方卻還盛行,這是為什么呀?”
我知道了,有道德的人愛戴某一個人時,就會推廣到愛他屋上的烏鴉,更何況是圣人的弟弟呢?如此看來,祭祀的對象是舜,而不是象了。我猜想象的死,是在舜用德政來使有苗歸順以后吧。不然的話,古代那些桀驁不馴的人難道還少嗎? 可是對于象的祭祀偏偏還能在世上延續下來。我從這里也能看出,舜德行完美,已深入人心,恩澤流播廣遠。
象的不仁,大概只是他的前期表現吧,又怎么能知道他后來沒有被舜感化呢?《尚書》 不是這樣說過嗎: “舜能以孝讓全家和諧,孝德淳善和美,使人不至奸邪”,還說“舜的父親瞽瞍還變得和順了”,這就說明瞽瞍已經變成慈父了。象要是還不敬愛兄長,就不能認為是全家和諧。不斷的進步,一心向善,就不至于惡。不犯奸惡,就會發展到善。如此看來象確實已經被舜感化了。《孟子》說: “舜派遣官吏治理象的封國。” 是因為象在他的封國里無所作為。這大概就是舜深切地愛護象而慎重地為他考慮吧,他所用來幫助他的辦法也是很周到的。不然的話,像周公那樣的圣明,他的兄弟管叔、蔡叔卻還免不了身敗名裂。由此可見象被舜感化,所以能任用賢能的人,并且安于自己的職守,把恩惠施加給自己的百姓,死后人們才懷念他的。諸侯屬下的卿,是由天子直接任命的,這是《周官》 的規定,大概也是仿照舜封象的做法吧。
我從這里可以相信,人的本性是善的,不可以感化的人在這個世上是不存在的。那么唐代人毀掉象祠,是依據象的前期表現。現在這里的苗民敬奉象祠,是根據象的后期表現。這個道理,我將向世人闡明,要讓人們知道,一個人有象那樣的不善表現也是可以改正的。而且,德行高尚的人對品德的修養,當達到完美境界時,即使遇到像象那樣不仁的人,也還是可以把他感化過來的。
【鑒賞】 象,傳說是舜的同父異母兄弟,在他父親瞽瞍的支持下,曾多次企圖殺害舜都沒有成功。舜卻不計前嫌,繼位后仍封他為有鼻國君。本文即從貴州苗民為象立祠祭祀談起,認為象之所以被苗民紀念,是因為他在圣人的感化下能棄惡揚善的緣故,由此而提出觀點,即君子必須修德以感化惡人,而惡人也能夠棄惡揚善。此即其心學思想的反映。由祠記入手而闡發心學思想,可謂小處見大,立意不凡。語言平正典雅,能引經據典為論點作注腳,此亦本文又一特色。
上一篇:《古文·謝南岡小傳》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方孝孺·豫讓論》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