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轍《巫山賦》原文與賞析
蘇轍
過瞿塘之長江兮,蔚巫山之嵯峨。孤云興其勃勃兮,北風慨其揚波。山嵚崟而直上兮,越至神女之所家。峰聯屬以十二兮,其九可見而三不知。蹊遂蕪滅而不可陟兮,玄猿黃鶴四顧而鳴悲。覽松柏之青青兮,紛其若江上之菰蒲。維其大之不可知兮,有撓云之修柯。蔓草蒙茸以翳兮,飛泉潔清而無沙。亭亭孤峰其下叢木交錯而不明兮,若有美人慘然而長嗟。斂手危立以右顧兮,舒目遠望怳然而有所懷。儼峨峨其有禮兮,盛服寂寞而無嘩。臨萬仞之絕險兮,獨立千載而不下。追懷楚襄之放意肆志兮,溯江千里而遠來。離國去俗兮,徘徊而不能歸。悲神女之不可以朝求而夕見兮,想游步之逶遲。筑陽臺于江干兮,想氛氣之參差。惟神女之不可以求得兮,此其所以為神。湛洋洋其無心兮,豈其猶有懷乎世之人? 朝云蔚其晨興兮,暮雨紛以下注。變化倏忽不可測兮,俄為鳥而騰去。忽然而為人兮,珮玉鏘而瑯瑯。愛江流之清波兮,安燕處乎高唐? 彼蛟龍之多智兮,尚不可執以置罦; 高丘深其蒼蒼兮,怳誰識其有無?
自從宋玉寫 《高唐賦》、《神女賦》以后,在詩人墨客筆下,巫山和神女就密不可分,可見其影響之大。
巫山神女傳說的由來,很少人研究。綜合前人的記載,大概由于巫山風景秀麗,奇峰迭起,峰頂常年云彩繚繞,恍若仙境,由仙境而產生神女。如陸游 《人蜀記》說:“然 (巫山) 十二峰者不可悉見,所見八九峰,惟神女峰最為纖麗奇峭,宜為仙真所托。祝史云: 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時,有絲竹之音往來峰頂,山猿皆鳴,達旦方漸止。……是日,天宇晴霽,四顧無纖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數片,如鸞鶴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異也。”
范成大 《吳船錄》也說:“巫峽山最嘉處,不問陰晴常多云氣,余兩過其下,所見皆然。豈余經過時偶如此,抑其地固然,行云之語亦有所依據耶。”
所以有識之士寫巫山神女,都似真似幻、朦朧恍惚,有無在疑似之間。蘇轍的文章亦如此,但這篇賦很可能寫在早期作者出蜀時,其時文賦雖已興起,尚未普及,所以體裁仍系純粹的騷體賦,涵義較曲折費解,因此須作大致的詮釋。
“過瞿塘”六句,寫作者入瞿塘峽到達神女峰下。巫山峰巒麇集,峰顛云煙繚繞,江中北風揚波,山勢高峻陡峭。蔚: 薈萃、聚集。越: 于是。《書·微子》“越至于今”,孔穎達疏:“于是至于今。”
“峰連屬”十句: 寫巫山十二峰周圍的景色。巫山峰巒眾多,所謂十二峰,歷來所指不一,如上引 《入蜀記》說“所見八九峰”,在陸游的詩中也有“十二巫山見九峰”之說; 《吳船錄》卻說“十二峰俱在北岸,前后蔽虧不能足其數”。蘇轍的說法與陸游、范成大略同。但今人有謂指南北岸各六峰的,其名稱北岸為登龍、圣泉、朝云、神女、松巒、集仙,南岸為凈壇、起云、飛鳳、上升、翠屏、聚鶴。賦寫峰間的道路已被野草蔓沒,不能攀登,只有黑猿、黃鶴四處悲鳴。觸眼都是青松翠柏,茂密得像江中的水草。不清楚樹木究竟有多么高大,只見到它修長的枝干直插云天。蔓生的藤羅遮蔽得山間昏蒙陰暗,飛瀉的瀑布潔白明亮不含泥沙。“蹊遂”,道路。
“亭亭”八句,寫神女峰,想象神女的容態。高潔孤峻的峰巒為下面叢生的樹木掩蔽而變得朦朦朧朧,仿佛有位臉色愁慘的美女在深長嘆息。拱手直立側首向右,極目遠望好像有什么思念。容顏莊嚴見出她謹守禮教,衣冠整齊卻寂然毫無聲息。面對萬丈深淵的險境,孤立無依地千秋萬代不下來。
“追懷”八句,用宋玉賦意,寫楚襄王思慕神女而不可獲見。楚襄王放意肆志,遠離都城 (楚都郢,今湖北江陵縣),逆江而上千里來到巫山,徘徊瞻顧不愿回去。思念神女又不能夠“朝求而夕見”,只能想望她行動的美態。在江邊建筑陽臺,從云氣出沒中想象她的仿佛。“追懷”即追思。“悲”,思念。《漢書·高帝紀》“游子悲故鄉”即為思念意。“逶遲”,迂緩曲折,這里狀神女步履之美。“陽臺”,見《高唐賦》,實際楚王并無筑陽臺之事。“參差”,仿佛,白居易《長恨歌》“雪膚花貌參差是”,即為仿佛意。
“惟神女”十二句,寫神女之為神,變幻莫測,安處高唐,不可能和世人往來。大意謂神女是無法求得的。這是她作為神仙的特點。她深沉廣大而沒有機心,哪里會親愛世上的人類? 朝云繚繞時她起來,暮雨紛紛時她下降。變化迅速無法測知,一會兒變為鳥兒飛去。一會兒又變為人類,裝束艷麗佩玉鏗鏘發響。她愛好長江的清溪,安然居處在高唐之上。“湛”,深沉的意思。“朝云、暮雨”,用《高唐賦》“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文意。“燕處”,同燕居、宴居,居息。“高唐”,即高唐觀,《漢書》注釋作“云夢中高唐之臺”,可能也是《高唐賦》假設之地,并無實際。
“彼蛟龍”四句,總結賦意。意謂即使是多智的蛟龍,尚且不能用羅網捕捉, 神女居處在青蒼深邃的高丘之上, 誰能知道她確實有無。“罦罦”,捕捉獸類的羅網。“高丘”,《高唐賦》以為是神女的居處。
由于神女的傳說由來久遠,唐代時就在巫山修了神女廟,并產生了她是西王母之女云華夫人,曾協助夏禹治水有功的傳說。宋代封神女為妙用真人,廟名改為凝真館。所以陸游經巫峽時,也有《謁巫山廟,兩廡碑版甚眾,皆言神佐禹開峽之功,而詆宋玉〈高唐賦〉之妄,予亦賦詩一首》詩:“真人翳鳳駕蛟龍,一念何曾與世同。不為行云求弭謗,那因治水欲論功。翱翔想見虛無里,毀譽誰知混濁中。讀盡殘碑成絕倒,書生誰慣諂王公。”陸游詩力辟以妄說妄的種種有關神女的捕風捉影之談,其涵義和蘇轍的《巫山賦》接近。
上一篇:劉禹錫《巫山神女廟》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劉繪《巫山高》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