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六朝詩歌·張衡·四愁詩》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題解
漢順帝陽嘉年間,張衡出任河間相。當時國王劉政驕奢淫逸,不遵法度,又有許多豪門大戶及兇奴出入其家,以劉政為靠山,橫行不法。這時整個天下日益凋弊,帝王昏庸,宦官專權,政事日非一日,張衡不愿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而明哲保身、郁郁不得志,因此寫這首詩以抒胸中憂郁。
原文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從之梁父①艱,側身東望涕沾翰②。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路遠莫致倚逍遙③,何為懷憂心煩勞?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從之湘水深,側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贈我金瑯玕,何以報之雙玉盤。路遠莫致倚惆悵,何為懷憂心煩傷?
我所思兮在漢陽④,欲往從之隴阪⑤長,側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贈我貂襜褕⑥,何以報之明月珠。路遠莫致倚踟躕,何為懷憂心煩紆?
我所思兮在雁門,欲往從之雪紛紛,側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路遠莫致倚增嘆,何為懷憂心煩惋?
注釋
①梁父:泰山下的小山名。 ②翰:衣襟。 ③逍遙:這里是徘徊之意。 ④漢陽:漢天水郡,東漢明帝時改名漢陽,在今甘肅省東部。 ⑤隴阪:地名,在漢陽郡。阪,山坡。 ⑥襜褕:短衣。
賞讀
這首詩共四章,每章七句。
第一章,“我”所思慕者在東方泰山,想去聚首,卻礙于“梁父”阻隔。“梁父”這樣的小山就難以逾越了,更何見五岳之首的泰山呢?遙望東方不覺淚下沾襟。東方的美人贈“我”一把刀柄用黃金鍍過的佩刀。“我”愿贈還她許多美玉,但路途遙遠,無法送到,令人徘徊不安,怎能不令“我”憂煩懊惱。
第二章,“我”所思念的美人在桂林。想去相會,但中間有深深的湘水阻隔,遠望著南方,“我”淚濕衣衫,南方的美人贈“我”裝飾瑯礐美玉的寶琴,“我”愿還贈她一雙美玉盤,可是路途太遠了,叫人惆悵不已,心煩意亂。
第三章寫我思念的美人在漢陽郡,“我”想趕去相見,卻苦于漫長的大坡——隴阪,面對西方,熱淚沾濕衣裳。西方美人贈“我”用貂皮做的直襟衣衫,“我”想回贈她一顆夜明珠,可是路途太遙遠了,叫人躊躕不前,怎能不意亂心煩。
第四章寫“我”思念的美人在雁門,見面非常困難。那里大雪紛飛,側轉身遙望著北方,淚濕帕巾,北方美人贈“我”成匹的錦繡,我也想回贈她一只青玉雕的碗,可是路太遠了,叫人枉然嘆息,怎不使“我”萬分惋惜。
這首詩繼承了楚辭的比興手法,承襲了屈原以香草美人喻明君、賢人的作法,以珠寶喻仁義,以山水路重喻小人,塑造了一個獨處中流,殷殷回顧苦苦追求自己的所愛這一卓然形象,宛然又如一個屈原。全詩反復詠嘆,明確表現了詩人不與世人同流,不與黑暗為伍,傲立于世,獨求高尚道德情操的態度,也表達了尋覓明君賢人之難,深切反映了內心的苦痛。這首詩源于屈賦,而內容和形式又有作者自己和漢代特有的古拙深厚,所以被歷代文人傳誦不衰。
上一篇:《近現代詩歌·魯迅·哀范君三章》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下一篇:《先秦詩歌·屈原·國殤》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