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踏莎行 郴州旅舍》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2。桃源望斷無尋處3??煽肮吗^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4。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5。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6?
【釋】
1.郴州:今湖南郴州市。少游紹圣二年(1096)自處州削秩徙郴州,明年春作此詞于旅舍。
2.津渡:渡口。此句“迷”字與上句“失”字互文見義。
3.桃源:語本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原屬武陵郡(今湖南常德西),宋乾德中置桃源縣,以其地有桃花源而得名。此句寫避世仙境之不可得,并非實指。
4.可堪:那堪,猶今語怎么受得了。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一:“李商隱《春日寄懷》詩:‘縱使有花兼有月,可堪無酒又無人’??煽?,那堪也?!倍霹N:即子規鳥。李時珍《本草綱目》:“春暮即鳴,夜啼達旦,鳴必向北……若云‘不如歸去’?!蔽宕埫凇朵较场罚骸盎M驛亭香露細,杜鵑聲斷玉蟾低?!彼朴闷湟狻?br>
5.驛寄梅花:《荊州記》:“吳·陸凱與范曄善,自江南寄梅花詣長安與曄,并贈詩曰:‘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濒~傳尺素:古人寄書信以鯉魚形為木函。漢·蔡邕《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br>
6.郴江句:郴江,即郴水?!蹲x史方輿紀要》謂“在州東一里,一名郴江,源發黃嶺山,北流經北……下流會耒水及白豹水入湘江?!毙易裕骸对娫~曲語辭匯釋》卷二:“幸,猶本也,正也。……幸自,本自也。”“為誰”句:語本唐·杜審言《渡湘江》詩:“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奔按魇鍌悺断婺霞词隆吩姡骸般湎嫒找箹|流去,不為愁人住少時?!卑聪嫠诤狭懔昕h西與瀟水合流,稱瀟湘。
【譯】
樓臺在霧氣中失落,
渡口的水波與月色融合。
何處是我所向往的桃源?
已經無處可以尋著。
可嘆一座孤獨的客舍,
鎖閉了春寒的寂寞,
杜鵑聲聲啼叫,
一抹斜陽將暮色勾勒。
驛使堪寄梅花,
鯉魚可傳書信,
堆積起幾多愁
幾許恨?
那繞山而行的郴江水呵,
是何等幸運,
卻又為何,無端與山
離分?
【評】
此詞作于哲宋紹圣四年(1097),貶謫郴州所作。詞人以謫人之心態,審視萬物,寫此凄苦迷茫之詞。東坡讀之,嘆曰:“吾負斯人”,并激賞其尾二句,自書于扉,曰:“少游已矣,雖萬人何贖!”(《冷齋夜話》)。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樓臺”本未失落,“津渡”亦未迷惘,而詞人失去人生道路的目標,以此觀照,則有“霧失”“月迷”。傳說中的“桃源”之避世仙境,雖然在地理位置上離此并不遠,但在心理距離上,卻又如天上人間,杳然難尋?!巴麛唷迸c“無尋處”以重復筆法,表現失落感,并與下文之“孤館”形成對比。有詞話傳說黃山谷提出“斜陽暮”三字重復,改“斜陽”為“簾櫳”,則此真為“點金成鐵”矣,與陳無己改東坡詞相似。“斜陽”與“暮”之重復,正見詞人之迷惘、之失落、之難堪,另一本改作“斜陽樹”,也好,但亦不如原版好。“可堪”以下14字,字字凝重、聲聲凄厲”?!肮隆弊帧ⅰ伴]”字均給人以沉重的壓迫感,“杜鵑聲”在畫面里尤為凄切。
下片用典,曲折表達友人頻頻來函寬慰自己,但卻反勾起自己無重之恨:“砌成此恨無重數”。“砌”與“無重數”又是一次重復手法的運用?!捌觥睂o形之恨化為有形,使人有其恨如磚、如墻、如山之感。結兩句忽發奇想。從個人之恨轉向滔滔之郴江。郴江繞郴山而行,注入瀟水湘水,此乃為一種自然現象,詞人卻以之寄托愁思,詰問天地之無情、郴江之無義,看似無理,實卻合情,正是對自己離鄉遠謫的哀吟!令人低回無已。
上一篇:辛棄疾《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贩g|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徐伸《轉調二郎神》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