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這首詩寫于蘇軾杭州通判任上,歷來為人們所傳誦。“湖”指西湖。從詩題可以看出,詩人在西湖上飲酒,開始是晴天,后來遇雨了。他在同一處地方看到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象,目即而神接,這是詩人寫這首詩的直接發因。但詩人別具手眼,不僅是寫出眼前變幻著的景觀,而且是把眼前景加以擴展深化,形成對于整個西湖景的描繪和對于整個西湖美態的形象化概括。沒有眼前即景,則無法觸發詩的靈感;而沒有一定的觀察基礎和對于西湖景觀別有會心的領略,也就不會把眼前景擴大成對于整個西湖景觀的描繪。從審美的角度看,寫的是美的表現的多樣性:水光瀲滟、山色空濛。多樣是統一的,它統一于西湖,統一于湖光山色。在“晴方好”、“雨亦奇”的用語中,不加軒輕,不予褒貶,把西湖作為統一的整體形象結構加以描述。因為西湖景觀是多樣的:麗日晴空,水光閃動,是一種明朗美;山色迷濛,變幻渾茫,是一種朦朧美,西湖的美的內容和形態才是豐富的。又因為西湖的美是統一的,它才會在整體中因時因季節而變化多姿。
蘇軾寫出西湖的自然美,一方面是為自然美的本體屬性所規定的,失去這個決定性的基礎,也就失去了自然美的質的規定性。另一方面,只有自然和人之間結成一定的審美關系,才能成為審美對象。高爾基在《蘇聯的文學》中說:“打動我的并非山野風景中所形成的一堆堆的東西,而是人類想象力賦予它們的壯觀?!蔽骱?,顯然被蘇軾豐富想象力所充分賦予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詩人妙筆生花,從西湖景觀生發出一個絕妙的想象,西湖就像那風姿萬千的西施美女一樣。這就把西湖自然美人化了,具體化、形象化了。而詩人的想象是取的美的自然屬性,從而把自然美的兩個方面聯系起來了。西施,美在本身、美在資質。淡妝亦美,濃抹亦美,是屬性本身透現出來的美。正因為深富審美經驗的蘇軾把西湖比成西子,從此西湖就被人們稱之為西子湖了。這就是人文因素對自然景觀的審美影響。
上一篇:劉攽《雨后池上》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蘇軾《中秋月》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