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譚獻·望月憶女》原文賞析
生汝過三歲,從無百里分。月如嬌女面,人倚秀州云。索果耶頻喚,敲門笑已聞。今宵依母膝,不見母歡欣。
古往今來,月亮照著你,月亮照著我,望月懷遠,成為詩歌吟詠的一個永恒的主題。在朗朗的月光下,有人思念父母,有人思念妻子,有人思念朋友,盼月光傳遞自己的情思。本詩寫望月憶女,在想象中生動地描述出小女的形象,流露出詩人對小女深深的懷念之情。
在月光的朗照下,詩人仿佛面對小女娓娓而談:“生汝過三歲,從無百里分。”從小女呱呱墜地,到喃喃學語,到歡蹦亂跳的三歲幼童,父親從未遠距離地、長時間地離開過。父女倆感情之深,自不待言;同時也說明,此次卻是遠距離地、長時間地離開了小女,父親思女心情之切,也自不待言。在父親的想象中:“月如嬌女面,人倚秀州云。”那天上的一輪明月,仿佛幻化成了小女嬌憨的面龐;那月旁的云彩,仿佛幻化成了小女可愛的身影。成語有“面如滿月”之說,詩人反說“月如人面”,便覺新警動人。“秀州”為詩人家鄉。一個“倚”字用得妙絕,說人倚云,猶如是秀州的云彩為小女披上了一件美麗的紗衣,小女可愛的身姿倩影就凸現在人的眼前了。接下來,由小女的形象又進而聯想到她的動作、聲音:“索果耶頻喚,敲門笑已聞。”在父親記憶的屏幕上,小女向父親討果子吃,連聲呼喚: “耶、耶!”《古文苑·木蘭詩》注: “俗呼父為耶。”杜甫《北征》也有“見耶背面啼”的詩句,可見叫“耶”,正是小女對父親的愛稱。小女兒還很調皮,她模仿大人敲門的動作,人未進門而朗朗笑聲已飄進父親的書齋。“索果”、“敲門”的動作,喚耶、朗笑的聲音,既具體又非常符合幼兒的特點。這樣活潑逗人、天真可愛的小女兒,怎不叫人思念?詩人想象的翅膀飛越千山萬水,他好像已回到秀州的家鄉,看到了一個特寫鏡頭:“今宵依母膝,不見母歡欣。”平時活蹦亂跳的小女兒,今晚安安靜靜地依偎在母親的膝頭上,很懂事的一聲不響,因為她看見母親臉上沒有一絲歡欣的笑容。母親是在望月懷遠,思念身在異鄉的父親;小女是否也懂得思念父親呢?詩人沒有明說。其他詩人對這種感情有不同的體驗。杜甫說: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彭桂說:“更傳兒女意,盡解憶長安。”沈德潛認為:“盡解”比“未解”更覺可悲,因為“未解”僅憫其無知,“盡解”則更憐其聰慧(《清詩別裁集》卷十五)。其實,無論是“未解”、“盡解”,還是像本詩這樣不予明說,在傳達遙憶兒女之情上,皆能各臻其妙,不必強為軒輊。
《清史稿·文藝傳》評譚獻詩“優柔善入,惻然動人”,本詩很好地體現了這種抒情特色。
上一篇:古詩《張養浩·晨興用俞立之韻》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馮班·朝歌旅舍》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