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黃庭堅
我居北海君南海, 寄雁傳書謝不能。
桃李春風一杯酒, 江湖夜雨十年燈。
持家但有四立壁, 治病不蘄三折肱。
想得讀書頭已白, 隔溪猿哭瘴溪藤。
此詩題下原注:“乙丑年德平鎮(zhèn)作。”乙丑為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時黃庭堅監(jiān)德州(治所在今山東德州)德平鎮(zhèn)。黃幾復,名介,南昌(今江西南昌)人。與庭堅少年交游,且為熙寧九年(1076)同科出身。時知四會縣(今屬廣東)。在嶺南為官十年,元祐三年(1088)死于開封。其事跡見《豫章黃先生文集》卷23《黃幾復墓志銘》。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作者以詩代書,通過兩人的交誼和處境,抒寫了對知己的懷念關切之情。
首聯(lián)以古語入詩,飄然而起,有古樸重拙趣味。《左傳·僖公四年》楚子對齊桓公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作者所在德平靠近渤海,黃介所在四會靠近南海,故化用此語點出兩個一南一北,天各一方,而且“風馬牛不相及”的暗示又與下一句密切相關。“寄雁傳書”一句,融合了兩種傳說而為我所用。古人有雁足傳書之說,又說衡陽有回雁峰,鴻雁飛到此處就不再向南飛了。四會在衡陽之南,故有鴻雁“謝不能”之構想。這一聯(lián)寫兩人相隔千里,音書難通,而思念之焦渴,見于言外。
次聯(lián)上句追憶當年相聚之樂,下句摹寫別后凄涼況味,概括力極強。“桃李春風”一句,注家多本山谷《黃幾復墓志銘》所載與黃介少年交游情事,以為是寫“少年”相聚光景,實際是寫熙寧九年兩人同科中第以后在都城開封的游宴之樂。從熙寧九年(1076)到寫作此詩的元豐八年(1085),前后正好十年。而且“桃李春風”的意象,也很容易使人想起孟郊《登科后》詩中的名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山谷作詩,講究“無一字無來歷”,則此句雖經奪胎換骨,而以孟郊詩為本,可以無疑。坐實了上句的具體時間背景,這一聯(lián)的對比描寫就會產生更強烈的藝術效果。當時是新科進士,桃李爛漫,春風得意,美好的前程仿佛正展現(xiàn)在他們面前,在新科進士的文酒詩會上,他們必然會憧憬未來,暢舒豪情;然而一別十年,天各一方,秋夜苦雨,孤燈殘夢,不惟事業(yè)無著,知己竟也不能重聚。相比之下,少年得意與垂老流落,陽春煙景與夜雨秋燈,美好的夢幻與殘酷的現(xiàn)實,這是何等的霄壤相懸,何等的哀樂對比!詩人在這一聯(lián)中,不僅是慨嘆朋友聚散不定,更寓有深沉的人生感喟。張耒稱之為“奇語”(見《王直方詩語》),猶嫌瓠落而無定指。要而言之,如此警句,若無真性情、真感受,使深于詩道者千錘百煉,亦不可得。
第三聯(lián)由寫兩人交誼,轉向對黃介品格的贊美。上句謂黃介家中一無所有,《漢書·司馬相如傳》“家徒四壁立”之語,為此句所本。下句理解有不同。蘄(qi其),同祈,求也。肱(gong工),手臂的下半部。《左傳·定公十三年》有“三折肱,知為良醫(yī)”的說法,即俗語“久病成良醫(yī)”之所本。古人以為“治病”和“治國”道理相通,故《國語·晉語》里有“上醫(yī)醫(yī)國,其次救人”之說。多數(shù)注本以此為憑依,說山谷此處是反用《左傳》語意,謂黃介有治世的才能,不待閱歷豐富,已有良好政績。此說固然可通,然與上句相聯(lián),意有窒礙。金性堯《宋詩三百首》注此句,另立一說,頗得以意逆志之趣。蓋“三折肱”一喻亦有多邊性,宋人常用以比喻世故多經而處世圓滑。如陳與義《感懷》詩:“作吏不妨三折肱”(“肱”或作“臂”),張侃《歲時書事》亦云:“年來三折肱,逢人漫稱好。”金性堯先生據(jù)此求解,謂此句是寫黃介“不從官場世故中去求升官發(fā)財?shù)脑E竅,意即不因貧困而茍合世俗,即上句寫黃介之貧,下句寫他的安貧。”這樣解釋,此聯(lián)的出句、對句乃是寫一事的正反兩方面,“但”與“不”二字的呼應才有著落。
末聯(lián)二句,想象黃介垂老遠宦,唯有以讀書排遣郁寂,唯有對面瘴溪藤樹上凄厲的猿啼和他的讀書聲相應和。瘴溪,泛指嶺南溪水,與韓愈《左遷藍關示侄孫湘》“好收吾骨漳江邊”之“瘴江”意同。細味此聯(lián),意有三層。一是申續(xù)上聯(lián),寫黃介淡泊自守的書生本色;二是寫黃介宦況蕭瑟,只能以讀書自娛;第三層是從對面落筆,借黃介一方之寂寥,見出兩個窮愁落寞,苦無知己互解衷曲,彼此況味,正復相同。
這首詩是黃庭堅的代表作之一,比較集中地體現(xiàn)了山谷詩風的主要特點。其一,用典較多,幾乎無一句無來歷。前面隨句指出的只是犖犖大者,若細細尋繹,皆有可征。單純地講用典多,只能是特色,未必是優(yōu)長。而此詩用典取之自然,用之妥貼,既無堆砌之感,亦無晦澀之病,更由于用典豐富了詩的內涵,平添了古樸趣味,所以值得稱道。其二,避熟求生,化常為奇。如首聯(lián)所用鴻雁傳書典故,本為寫別情詩常用之熟典,而詩人卻從雁這一邊說,因而收到新穎的效果。其三,以拗求健,句法挺異。山谷作詩,主張“寧律不諧而不使句弱”。這不僅是句法或技巧問題,而是著意追求一種“有意味的形式”,借奇崛排奡的節(jié)奏聲情,表現(xiàn)其兀傲不群的人格風神。此詩第五句“但有四立壁”皆為仄聲,于律詩屬拗體,而第六句并不補救,形成一種瘦硬奇峭的語感。這種形式上的不美之美,間接地傳達了黃介或者竟是黃庭堅本人的人格精神。
從思念知己的抒情詩的系列來看,這首詩也是難得的佳作。全詩次第抒寫了音問難通的遺憾,十年不渝的友情,贊美了黃介淡泊自守的品格,結尾返虛入渾,尤見其一往情深。全詩章法渾成,跌宕有致。感情的真摯深沉,使此詩一掃插科打渾的“山谷習氣”,而臻于老杜沉郁頓挫的境界。具其所長而無其疵病,所以這是黃庭堅集中難得的一首通體完善的代表作。
上一篇:《客至·唐·杜甫》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山行留客·唐·張旭》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