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園
位于城內東北街,系蘇州最大的古典園林,有“江南名園”、“園中精華”之譽。它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并稱為中國四大名園,是我國古典園林的杰作。拙政園原為東晉戴隅、唐代陸龜蒙故宅地。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歸隱的原御史王獻臣在此筑園,園名取晉潘岳《閑居賦》“……灌園鬻蔬……此亦拙者之為政也”之意。園中建筑疏朗自然,怡然清幽,是蘇州園林之一絕。全園總體布局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特色,以水為中心,水面面積占總面積的五分之三,凡亭檻臺榭,皆因水為勢,與蒼松花木交相掩映。全園分為東、中、西三部分。中園為全園之精華,占地1.2公頃,其中水域面積約占三分之一以上。廳堂樓榭等較集中地分布在園南靠近住宅一側,園北則山池樹木并重,并以建筑輔之。以水襯山,以樹襯石,以房襯池,使山林顯得高大幽深,使池水更加開闊清沏,仿佛山因水活,水隨山轉。“遠香堂”是中園的主體建筑,為單檐歇山面闊3間的四面廳。置身堂內,南可觀峰,北可賞荷,東可看景,西可觀梅,足不移步,四面景色、一覽無遺。其西有“小飛虹”小橋一座,橋上覆有走廊,是蘇州園林中唯一的廊橋。其他景點還有得真亭、小滄浪、見山樓、荷風四面亭、雪香云蔚亭、梧竹幽居、玲瓏館等。西園原為清末張氏的補園,其結構布局,于花木水石之外,廳堂亭榭密集,裝飾華麗,和中部的疏朗,各具千秋。十八曼陀羅花館與三十六鴛鴦館為主體建筑。外觀歇山廳,四隅有耳室,兩館之間由銀杏木雕刻的屏風隔開,俗稱鴛鴦廳,其形制為國內唯一孤例。東園占地2公頃多,原為明代侍郎王心一的歸田園居舊址。以松崗、山島、竹塢、曲水取勝,具有明快開朗的特色。綜觀拙政園藝術布局,自明至清,“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思想一直滲透其中。故因地制宜,創造了“山花野鳥”之間的自然風光,從而成為蘇州古典園林的杰作。
〔現代散文〕 城里的園林,不能不算它較大,不愧為四大名園之首。我對它的直覺印象是一個“幽”字。也許這個譯語有點抽象,但若你到這里的話,自己在后山的亭子、見山樓上靜坐那么一會兒,你就會同意我的意見。我以為,玩賞一個園林,不一定要在乎廳堂的富麗,譬如說,這里也有什么遠香堂、三十六鴛鴦館等——隔壁博物館占用的玉蘭堂也許更堂皇些,可是,在這些地方很難領會園林的真正佳趣。當然,這些建筑也是園林里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有了它們,才能山石微徑,曲水紅橋,更加有所聯系,有所歸宿。然而,假如把欣賞和領會勝境的中心完全放在考究什么楠木廳,什么畫棟雕梁的工程上,就難免近乎煞風景。所以,我請您在玩賞了上面的“主題結構”之后,一定要上后山,靜坐一會兒,把你的眼界放得更寬些,把你的恣縱的心情鎮攝得更寧靜些。
忠王曾經在這個園里辦公,歷史家們對于“忠王府”是十分珍視的。我想忠王豈止是個革命領袖,他也算是一個有意思的藝術家。單說他選擇了見山樓來做辦公地址這一點就不平凡。這個樓并不富麗,也不太高大,但位置在全園的最后,坐在樓上可以看見肥大的梧桐葉覆在青青的屋瓦上,可以看見幾竿修竹在風中搖曳的姿態,可以聽見不知名的鳥兒在不知什么地方爭鳴。要是在夏天,當風雨來時,這里的情境更非筆墨可以形容,蒙蒙的白霧籠罩了一切,那是急雨濺起的飄在瓦面上的水珠。忽而一陣開晴,美麗的彩虹可以使你驚奇地看上好一會兒。
從土山上的亭子遠望,也許比園子里邊更為舒暢。晚照中城墻的雉堞和荒曠的田野,河邊沒有行人兀自潺潺流著水的小河……聽說本來這個園子北面曾經直達城根,我們也不妨想象那里從前有過飛樓水榭,歷史使它們化作塵土,從而不免想到這個園子最早的主人,他是那樣假惺惺的選擇了潘岳的話作了園子的名字,認為歸隱林泉乃是“拙者之為政”(《閑居賦》里的話)。其實,他真正是個名實相符的“拙者”,除了使后人對他嗤笑之外,并沒有得到什么。
水,是園林里不可少的。遠香堂側的荷塘是很不錯的了,但我很喜愛三十六鴛鴦館附近,沿著東墻一帶的,生滿著浮萍和水藻的綠波,那水是得到“靜”趣的,好象是“與世無爭”的。轉過彎兒,在后墻根長著肥大碧綠的芭蕉,這點“舊時院落”的情味,我想在月夜應當更美,如果能夠在這里一面賞月,一面哼著吳夢窗的詞句,也許是詩人們很感興趣的吧?可惜的是,過去的詩人們只詠贊著什么文徵明手植的紫藤和寶珠山茶,而沒有把這樣的意境作為抒寫的材料。
(紀庸)
上一篇:描寫《惠山》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旋螺殿》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