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jīng)《國風鄭風·褰裳》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①子不我思,豈無他人?
狂童之狂也且!②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③子不我思,豈無他士?
狂童之狂也且!④
【注釋】 ①子:女方稱呼男子。惠:愛。思:思念。褰(qian千):把衣服提起來。裳:褲子。古制,上為衣,下為裳。涉(she 射):步行渡水。《詩·邶風·匏有苦葉》:“濟有深涉。”《傳》:“由膝以上為涉。”溱(zhen 針):水名。源出河南密縣東北,東南會洧水。②不我思:不思我。狂童:傻小子。狂童之狂:傻子中的傻子。且(ju 居):語助詞。③洧(wei 委):水名。即今雙洎河。發(fā)源于河南登封縣東陽城山,東流至新鄭縣,會溱水為雙洎河,入于賈魯河。④他士:別的男子。
【譯文】 你若愛我想念我,提起褲子渡溱河。要是你不再想我,難道就沒他人么?你這糊涂傻哥哥! 你若真心把我愛,提褲趟過洧河來。要是你把心腸改,難道就沒別人來?你這傻瓜小無賴!
【集評】 明·孫鑛:“褰裳涉溱洧,作冀望所私者說,于義較順。觀后‘子不我即’,可例。‘狂童之狂也且!’語勢拖靡,風度絕勝。”(《孫月峰先生批評詩經(jīng)》)
清·毛奇齡:“女子曰:子思我,子當褰裳來。嗜山不顧高,嗜桃不顧毛也。”(《毛詩寫官記》)
清·王鴻緒:“魏氏浣初曰:‘褰裳涉溱’,子思專而我思亦專,‘豈無他人’,子意泛而我意亦泛。”
又:“唐氏汝諤曰:溱洧未必褰裳可涉,特明其至之易耳。狂童直是謔辭,有相眷戀之意。”(以上二條見《欽定詩經(jīng)傳說會纂》卷五)
今·鄭振鐸:“‘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似是《鄭風》中所特殊的一種風調(diào)。這種心理,卻沒有一個詩人敢于將她寫出來!”(《插圖本中國文學史·詩經(jīng)與楚辭》,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版)
今·魏炯若:“末句如聞其聲!使全章語言皆活。”(《讀風知新記》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總案】 這首詩,在春秋時代的外交辭令中,常被借用來比喻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左傳》昭公十六年(前526)鄭六卿餞晉韓宣子于郊,子太叔曾賦《褰裳》,意思說晉國不能保有鄭國,他人就要來保有。《呂氏春秋·求人》,又說晉人欲攻鄭,先使叔向聘問,考察鄭國有無能人?子產(chǎn)亦賦此詩,晉國怕鄭與秦、楚交好,也斷了攻鄭的念頭。這些都是斷章取義,借詩寓意,非詩的本義。《序》:“《褰裳》,思見正也。狂童恣行,國人思大國之正己也。”把它當成政治詩,顯受上述記載的影響。《箋序》更具體為:“狂童恣行,謂突與忽爭國,更出更入,而無大國正之。”愈益穿鑿附會。《辨說》:“此《序》之失,蓋本于子太叔、韓宣子之言,而不察其斷章取義之意耳。”《朱子語類》:“如《褰裳》自是男女相咎之辭,卻干忽與突爭國甚事?”《集傳》:“淫女語其所私者”而“謔之之辭”。看來朱熹的見解比較穩(wěn)妥,除“淫”字不恰當外,其他解釋也還不錯。這的確是民間打情罵俏一類的歌謠。是女子戲謔情人的詩,她以嬌嗔調(diào)笑的話與愛人戲謔,顯示了那姑娘爽朗、潑辣的性格。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思見正於益友也。”傅恒《御纂詩義折中》:“刺無信也。”這些說法都不值一駁。
上一篇:詩經(jīng)《雅·小雅·南有嘉魚之什·蓼蕭》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漢詩《酈炎·見志詩二首》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