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譚嗣同·兒纜船》原文賞析
北風蓬蓬,大浪雷吼,小兒曳纜逆風走。惶惶船中人,生死在兒手。纜倒曳兒兒屢仆,持纜愈力纜糜肉。兒肉附纜去,兒掌唯見骨。掌見骨,兒莫哭; 兒掌有白骨,江心無白骨。
詩前作者有一敘: “友人泛舟衡陽,遇風,舟瀕覆。船上兒甫十齡,曳舟入港。風引舟退,連曳兒仆。兒啼號不釋纜,卒曳入港,兒兩掌骨見焉。”讀此敘言,有助于對詩文的領會。
此敘述講了作者寫這首詩的緣由。作者送友人在衡陽乘船,遇上刮大風。風力很大,船幾乎要被刮翻。船家一位剛剛十歲的少年,為了乘客的安全,頂風奮力牽引船只入港。風刮得船只連連后退,使少年數次跌倒,但他仍不松開手中的船纜。當少年將船拉入港后,雙手上的掌肉被纜繩勒掉,掌骨都現了出來。作者此詩,刻畫了船家少年,“迴狂瀾于既倒” (韓愈《進學解》) 的英雄形象,亦體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艱苦生活的深切同情。
詩的開始,就使讀者進入一個險象橫生的危急場景: “北風蓬蓬,大浪雷吼,小兒曳纜逆風走。”你聽,北風呼呼作響; 江浪洶涌,有如雷聲轟然怒吼。你看,在風浪之中,一位船家少年正奮力拼搏。這位船家少年,據詩敘所說,方才十歲。風疾浪險,船只快要傾覆,如此危急的情況,偏要這位少年來獨當一面; 死生一線,乘客惶惶不安,如此重大的責任,卻靠這位少年來力挽狂瀾。此時此刻,此情此景,不由得作者不驚呼: “惶惶船中人,生死在兒手!”惶惶,是驚懼不安的樣子。由此二字,可以想見乘客們是何等的驚慌失措。
在上述的危急情況下,這位船家少年是如何應付的呢?緊接著,作者筆鋒一轉,描寫了少年怎樣排憂解難。雖然“纜倒曳兒兒屢仆”,即是“風引舟退”,倒退的船纜一再將少年拉倒在地,但這位少年卻“持纜愈力”,以至于“纜糜肉”。因用力持握船纜而掌肉被纜繩勒爛。不僅雙掌被勒爛,而且掌肉還被后退的纜繩磨去,掌上顯露出白骨。肉體上超出常人所能忍受的巨大疼痛,并不使這位少年的斗志稍懈。他啼號著,決不松開手中的纜繩。正是他奮不顧身的努力,終于把船只安全地拖入港內,滿船乘客得以脫離險境。
詩的結尾,作者沒有就滿船乘客劫后余生的欣喜加以描述,而是著墨于對這位勇于犧牲的船家少年的勉慰和旌揚。作者寫道:“掌見骨,兒莫哭;兒掌有白骨,江心無白骨!”掌肉脫去而白骨顯現,如此巨大的痛楚,焉能使人不哭?然而以一己之苦,換得滿船乘客的性命,值得。詩末二句,雖是對少年的旌揚,亦是作者世界觀的體現。梁啟超在《譚嗣同傳》中寫道:“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數輩勸君東游,君不聽。再四強之,君曰:‘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難。”作者這種不為瓦全,甘愿以熱血喚起民眾的志節,是力行“江心無白骨”之己說;慷慨義烈之氣,足以彪炳千古。
就該詩的藝術特點而言,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句子參差錯落,不拘一格,形式非常自由。二是措辭上保持了口語的真面目,給人以真實質樸感。三是敘事性強,通過具體事件的描述來抒發感情。有此三點,使該詩讀來如同漢之樂府詩,從中能得到享受和啟迪。
綜合全詩,雖語言平實無華,卻體現了一種崇高的民族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堅忍不拔、勇于獻身的優良傳統。這也就是作者寫此詩的目的所在吧。
上一篇:古詩《侯方域·估客樂》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曹學佺·八月朔日余返白下》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