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jīng)《雅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南山有臺》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南山有臺,北山有萊。①樂只君子,邦家之基。②
樂只君子,萬壽無期!
南山有桑,北山有楊。樂只君子,邦家之光。③
樂只君子,萬壽無疆!
南山有杞,北山有李。④樂只君子,民之父母。
樂只君子,德音不已。⑤
南山有栲,北山有杻。⑥樂只君子,遐不眉壽?⑦
樂只君子,德音是茂。⑧
南山有枸,北山有楰。⑨樂只君子,遐不黃耇?⑩
樂只君子,保艾爾后。(11)
【注釋】 ①臺:通“苔”,草名。朱熹《詩集傳》:“臺,夫須,即莎草也。”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夫須,莎草也,可以為蓑笠。”萊:《毛傳》:“萊,草也。”嫩葉可食。②只:語氣詞,含有“是”意。《鄭箋》:“只之言‘是’也。”君子: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君子,指賓客也。”此指賢者。③光:光榮。④杞:木名。朱熹《詩集傳》:“杞,樹如樗,一名狗骨。” ⑤德音:美譽。不已:不止。⑥栲、杻(niu紐):均為木名。《詩集傳》:“栲,山樗。杻,檍也。” ⑦遐:通“何”。眉壽:長壽。陳奐《詩毛氏傳疏》:“《方言》: ‘眉,老也。東齊曰眉。’或三家《詩》有謂‘眉’為‘老’者。” ⑧茂:《鄭箋》:“茂,盛也。” ⑨枸(ju舉)、楰(yu于):均為木名。《詩集傳》:“枸,枳枸。樹高大似白楊,有子著枝端,大如指,長數(shù)寸,啖之甘美如飴,八月熟,亦名木蜜。楰,鼠梓,樹葉木理如楸,亦名苦楸。” ⑩黃耇(gou茍):《毛傳》:“黃,黃發(fā)也。耇,老。”(11)艾:《毛傳》:“艾,養(yǎng)。”爾:你。后:指子孫后代。
【譯文】 南山莎草爬山陂,北山鋪滿綠野藜。樂得君子舉杯慶,君為英材國根基。樂得君子舉杯慶,祝君萬壽無窮期。南山遍野種青桑,北山滿坡長白楊。樂得君子舉杯慶,君為邦國增榮光。樂得君子舉杯慶,祝君萬壽永無疆。南山杞樹長得壯,北山李樹滿山岡。樂得君子舉杯慶,民視君為父母親。樂得君子舉杯慶,君子仁愛揚美名。南山栲樹綠山丘,北山杻樹滿山頭。樂得君子舉杯慶,豈不祝君永長壽?樂得君子舉杯慶,君子美譽傳九州。南山枸樹長得密,北山楰樹遍山野。樂得君子舉杯慶,豈不祝君永高壽?樂得君子舉杯慶,保佑子孫恩澤厚。
【集評】 宋·王質(zhì):“春夏之交,草木繁茂,詩人觸景生情。大率占國占家,皆當以氣象觀之;而其氣象,古人多即草木而觀,《旱麓》、《皇矣》之類是也。周之草木氣象如此,則人君聲華福壽豈有窮也,所以可樂也。”(《詩總聞》卷十)
宋·李樗:“此詩言得賢,以南山北山為言者。蓋言國之有賢者,如山之有草木以自覆蓋也。……此詩言眾多之木,大抵以見得賢之多也。……詩人之意只言山之有草木以喻國之有賢者,若必一一為說則拘矣。”(《毛詩李黃集解》卷二十)
宋·輔廣:“后二章遐不眉壽、遐不黃耇,與首章、次章末句相應(yīng)。萬壽無期、萬壽無疆者,愿之之辭也;遐不眉壽、遐不黃耇者,必之之辭也。”(《童子問》卷四)
宋·林岜:“山本高矣,以草木之盛而積其高,喻賢者之有益于邦家也,故詩人發(fā)明王者樂得賢人之意。”(《毛詩講義》卷五)
宋·嚴粲:“周地之南山則有臺,北山則有萊,喻周家得賢之盛,隨取隨有,樂哉!成王可以為邦家之基本,可以得萬物之福而無期也。臺萊桑楊杞李栲杻枸楰多其名者,喻賢之多而皆有用也。……得賢則澤及于民,而民……稱頌之。”(《詩緝》卷十八)
元·許謙:“上一截初曰邦家之基,以其本而言;次言邦家之光,則發(fā)而有光華矣;又次言民之父母,則以其效言也;其下則祝其壽而已。眉壽固壽矣。發(fā)白而復(fù)黃,面黧而浮垢,又老之甚者也。下一截前兩章祝其壽,就君子之身而言。次兩章曰德音不已而茂,則以及于人者言之,末則又言保艾其后,又非一時也。此詩雖各以兩木起興,易韻成文,而其言亦有敘也。”(《詩集傳名物鈔》卷五)
元·劉瑾:“詩中所謂德音,所謂民之父母、邦家之基與光,皆所以美其德也。所謂壽耇者,皆所以祝其壽也。通前《魚麗》、《嘉魚》兩篇,皆一時樂工所歌。……此詩上下通用之樂。”(《詩傳通釋》卷九)
元·朱公遷:“三章以前美而后祝,四章以后專于祝,一詩之意亦以漸而深也。”(《詩經(jīng)疏義會通》卷九)
明·朱善:“前兩章先德而后壽,故第三章極言盛德之效,以終前二章之意。第四章先壽而后德,故第五章極言壽考之效,以終第四章之意。言之重辭之復(fù)而不厭者,由其愛之深、敬之至而不能已也。盛王之所以待賢者如此,賢者亦孰不樂為之用乎?”(《詩解頤》卷二)
明·季本:“山以生物為性,無物不生;猶人君以愛人為德,無人不愛也。故以山木起興,臺萊桑楊杞李栲杻枸楰,不問小大美惡,或可為食,或可為材,皆無所棄,然后為天地之德:人君于人無所不愛,然后為父母之心,父母之心,樂育之心也。……樂只君子是此詩之大旨。”(《詩說解頤》卷十六)
明·孫鑛:“可謂極其祝頌,然總不出德壽后人三意,而所重似尤在德。”(《評詩經(jīng)》卷二)
明·呂楠:“《南山有臺》,樂得賢也。得賢,則能為邦家立太平之基矣。《谷》曰,此其興何也?曰,臺菜多根以興基,桑楊遠觀以興光,杞李庇人養(yǎng)人以興父母,栲杻高密以興茂,枸楰長久以興后。其實能為民之父母,則足以為邦家之基光,可法今而傳后也。”(《涇野先生毛詩說序》卷三)
明·朱謀瑋:“此詩五章,所舉草木各有倫類。臺也、萊也,附地者,故曰邦家之基。桑也、楊也,葉之沃著者也,故曰邦家之光。杞也、李也,能多子者也,故曰民之父母。栲杻也、枸楰也,耐久者也,故曰眉壽黃耇。其取材之相當,非直葉韻而已也。”(《詩故》卷六)
明·鐘惺:“德壽通篇相錯,似亂似整。”(《詩經(jīng)四卷》)
清·陳啟源:“此詩五章,而臺萊桑楊杞李栲杻枸楰,取興于木者凡十焉,皆以為賢者之喻也。《埤雅》縷而析之,每物各豎一義,持說甚優(yōu)。然《鄭箋》云,山有草木以成其高大,喻人君有賢臣以自尊顯義,亦平正。”(《毛詩稽古編》卷十)
清·范家相:“姜炳章曰,人君既得賢而樂之,形為歌詠。曰基曰光,語其始也;曰父母曰德音,語其用也;曰眉壽黃耇保艾,要其終也。從今日所得之賢,想到賢者之耄期,并想到賢者之必有賢子孫,無非利我國家皆于今日始之。可謂善說是詩矣。”(《詩谉》卷十一)
清·方玉潤:“《小序》謂‘樂得賢’,與前篇‘樂與賢’無異。姚氏駁之,而以為‘此臣工頌天子之詩’,以詩中有‘萬壽’、‘父母’等字也。然《儀禮·鄉(xiāng)飲酒》及《燕禮》皆用之,則似非專頌天子詞矣。……《集傳》以為‘燕饗通用之樂’,亦不為過。然自《魚麗》至此,三詩各有一義。《集傳》于《魚麗》曰‘優(yōu)賓’,于《嘉魚》曰‘樂賓’,于此曰‘尊賓’,頗得燕樂次序。朱氏道行曰:‘徐氏曰,《魚麗》言品物之豐美,故曰優(yōu)賓。《嘉魚》言歡欣之交通,故曰樂賓。《南山》頌德祝壽,而德與壽,天下之達尊也,故曰尊賓。三者備,斯燕賓之道盡矣。’然愚按:三詩未必同出一時,不過后王用以入樂,其詞義先后重輕適如其序焉云爾。”(《詩經(jīng)原始》卷九)
近·吳闿生:“《序》:‘樂得賢也。得賢則能為邦家立太平之基矣。’立說甚善。然篇中不見此意。要之詩但為頌禱之詞耳。舊評:通篇德壽二義相錯成文。”(《詩義會通》卷二,中華書局,1959年版)
【總案】 《詩序》說:“《南山有臺》,樂得賢也。得賢,則能為邦家立太平之基矣。”此詩是周王燕饗賓客、頌德祝壽的樂歌。詩中氣氛熱烈而莊重,通過反復(fù)的疊詠抒寫了周王廣得賢才的歡愉之情。陸機《文賦》說:“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所謂一篇之警策,在詩中就叫做詩眼。詩中十次出現(xiàn)的“樂只君子”,概括了此詩的意旨,是通篇詩中的主詞和眼目,實為一篇之警策。詩人以穩(wěn)固永恒的高山和蔥郁繁衍的草木為喻,刻意描寫賢才的光輝形象。詩中的興語與描寫對象有著較為深隱的象征意義。詩人以高山和草木為興語,使詩中的形象更為為生動,詩作的意蘊亦更為雋永。
上一篇:詩經(jīng)《國風·齊風·南山》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詩經(jīng)《雅·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南有嘉魚》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