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詩《李陵錄別詩二十一首(選十一首)·燭燭晨明月》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燭燭晨明月,馥馥秋蘭芳。①芳馨良夜發,隨風聞我堂。
征夫懷遠路,游子戀故鄉。寒冬十二月,晨起踐嚴霜。
俯觀江漢流,仰視浮云翔。良友遠別離,各在天一方。
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長。②嘉會難再遇,歡樂殊未央。③
愿君崇令德,隨時愛景光。④
【注釋】 ①燭燭:光亮貌。馥馥:香味很濃。②山海:山河。中州:中土,古豫州(今河南省一帶)。③殊:還。央:盡。④令德:美德。愛:惜。景光:光景,光陰。
【譯文】 清晨,月兒明亮;秋蘭,散出清香。那清香隨著夜晚的風兒一陣陣飄到我的前堂。你,客旅在外想到還有那遙遠的征途;我,也客旅在外,苦苦地思念著故鄉。在這寒冬臘月,在這樣清冷的早上,我們將各上征程,踏著嚴霜。如同那眼前一去不返的長江漢水,如同那長空不定的浮云,四處飄蕩。從此以后,良朋遠別,天各一方,隔山隔水,道路悠長。今日一舉離杯,歡宴難再,歡樂未盡,友情難忘。但愿你今后保持美好的情操,珍惜那寶貴的時光。
【集評】 宋·嚴羽:“古人贈答,多相勉之詞。蘇子卿云:‘愿君崇令德,隨時愛景光。’……”(《滄浪詩話·詩評》)
明·徐禎卿:“夫詞士輕偷,詩人忠厚。上訪漢魏,古意猶存,故蘇子之戒愛景光,少卿之厲崇明德,規善之辭也。”(《談藝錄》)
清·陳祚明:“起四句興意亦遠,如蘭之臭,愛戀殊深。‘山海’二句,可當數語。‘隨時愛景光’,味。‘隨時’二字,知此行非得意。慰藉語在言外。”(《采菽堂古詩選》卷三)
清·吳景旭:“蔡寬夫言:‘注者直指為使絕域時作,故人多疑之,安知武未嘗至江漢耶?’據五臣注:‘江漢流,浮云翔,皆喻客游不止。’李善注:‘江漢流不息,浮云去靡依,以喻良友各在一方,播遷而無所托。’此注甚妙。按,蘇李在武帝時,同為侍中,金蘭素洽,到此各方,遂托風人比興之旨,故用‘俯’‘仰’二字,隨所及而托意,原非實境語,何煩訾議之紛紛為?即寬夫亦未核也。”(《歷代詩話》卷二十八)
清·陳沆:“《漢書》: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則別少卿正在五年之冬。‘蘭芳’比良友之同心,‘江漢’喻一逝之不返,‘浮云’喻一分之不合,不得以物非冬令,地非塞外為疑也。‘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長’,至末章方言之,前此不忍言也。即繼之嘉會難再,歡樂未央,情之優游不迫也。‘隨時愛景光’,所可與少卿言者,惟此而已。少卿雖非衛律之儔,屬國豈與降臣為伍?而交情志趣,兩不相妨,君子之性情,于是見之矣。”(《詩比興箋》卷一)
清·沈德潛:“寫情款款,淡而彌悲。”(《古詩源》卷二)
今·程千帆,沈祖棻:“這是一篇客中送客的詩。征夫一聯,點明雙方情況。結尾兩句,寫出詩人對朋友期望的殷切。布景抒情,則由小而大,由近而遠。……顯得感情深刻,而詞意寬和。”(《古詩今選》)
今·余冠英:“這一首是從中州送友南去的詩。起頭六句寫將別時的光景。次四句預計行人的路程。以下八句言別后山川阻隔,嘉會難再,應珍重目前的歡聚。”(《漢魏六朝詩選》)
【總案】 這首詩是古人爭論較多的一組詩之一。爭論的焦點是作者為誰,如今大多數人認為是漢代人所作,但不是蘇武。其實,作者為誰,并不是首要問題,歷史上許多好詩,也并不都是因人而傳的。
不少古人說這首詩好在贈答之中以“相勉”、“規善”為歸結,有的還聯系蘇、李之事,說這結語中也含有蘇武的氣節在內。究其實,恐怕都未中肯綮,有意無意地在儒家“詩教”的指引下評詩。好友相別,本易凄然,更何況兩人俱遠別故里,客居他鄉,客中送客,這凄情別意自然就更深一層了。然而詩人之傾訴并非如急管繁弦,也不是哽咽不能語,而是娓娓而敘別情。由時間、地點從容起筆,再說到相見無期,相隔萬里,進而說到眼前嘉宴難再,只得相勉,如山澗曲水,汨汨而流。那么,應該說這首詩好就好在如程千帆先生所說的“感情深刻,而詞意寬和”。
情景交融,這幾乎成了評詩的套語。這首詩中也有景有情,但都是寫眼前景,道心中事。若如陳沆之捉死其為蘇李贈答,時地不合,則曲為之解,不從全詩意境出發,苦求其比興含義,說這也是象征,那也是比喻,俱別有他意,那么,這首詩也就索然無味了。
上一篇:詩經《雅·小雅·南有嘉魚之什·湛露》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詩經《雅·大雅·蕩之什·烝民》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