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個園》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市郊東部的東關(guān)街,是清代嘉慶、道光年間鹽商黃應(yīng)泰的私家園林。兩淮商總黃應(yīng)泰字至筠,別號個園,個園乃是在小玲瓏山館的基礎(chǔ)上修筑而成,他在園內(nèi)廣植修竹,題其額曰“個園”,乃取古人“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使人俗”的詩意,以此標榜清高。揚州以名園勝,名園以疊石勝,個園以假山堆疊精巧而聞名于世。園內(nèi)以假山為主,約占全園的三分之二,飾以樓臺亭閣,布置得典雅精巧。假山利用不同的石色石形、采用分峰疊石的手法,既有磴道曲折的北派黃石疊法,又有流泉倒影的南派湖石疊法,意即融山水畫南北二宗于一園。運用不同的石頭,分別表現(xiàn)春夏秋冬四季景色,號稱“四季假山”,為國內(nèi)之孤例。入園,修竹臨門,石筍參差,以雨后春筍點出春意;濃蔭環(huán)抱的荷花池畔,疊以湖石,過橋入洞,涼風(fēng)習(xí)習(xí),荷香沁脾,以“云峰臨水、清流環(huán)繞”來點出夏意;秋山系用黃石疊成,山勢雄偉,峰巒起伏,峻峭依云,氣勢非凡,登山俯瞰,秋高氣爽;冬山采用宣石(雪石,主要成分為石英)疊成,給人以冰封雪蓋、積雪未溶的感覺,透過西墻圓形漏窗,又可窺見春暈融融的春山。四季假山確實概括了畫家所謂“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朗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與“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畫理。個園實為揚州園林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一絕。
〔現(xiàn)代散文〕 在揚州古典園林中,個園尤負盛名。幾年前我寫過一篇《個園話竹》的短文,說到個園既以“個”為名,而“個”寓竹形,循名求實,個園的竹是否嫌少了一些?當(dāng)然,現(xiàn)在我還認為竹可以更多適當(dāng)配置。但我也并非要求個園變成一處農(nóng)家的竹林,誰都不會那么傻。其實,園名是一回事,園之所以出名又是一回事。個園的出名,主要在于它的假山疊石。石,才是個園的真宰。
游人走近個園,首先看到門前竹林間一枚枚石筍,勁挺秀拔,參差并起。石筍是一種美石,色淡綠,帶粉白斑點,外形如筍,故名。在園林中,此石宜單點,或三、五攢聚,作為小品,隨意布置。現(xiàn)在它被大量集中在竹林間,使游人如置身春筍遍地之境。“這組疊石叫做春山。”——揚州的朋友會這樣指點說。于是游人在入園之先,已覺春光融融,撲面盈懷了。
揚州人認為個園的假山疊石,具有四個系列,分別寓春、夏、秋、冬四季山景。園門入口處石筍與竹林搭配成的春山,是整個山景的序曲。設(shè)置在園內(nèi)的夏山、秋山、冬山才是疊石的主要部分,而以夏、秋兩山為重點。個園的建筑格局,處處皆能為疊石留地步。一泓清池鑿出在園的中心部位,環(huán)池散布著的奇石,如欹、如立、如踞、如臥,或夭嬌玲瓏,或凝重癡絕,態(tài)勢各異。池上有石梁,池邊有涼亭,信步盤桓,每得佳境。池南花廳,窗開四面,最宜臨窗小茗,于此作靜觀。池北有長樓,橫亙東西。夏山在樓之西,秋山在樓之東,雙山對峙,形成極為振奮心目的局面。而冬山,尚藏于更幽深處,那是個園疊石的尾聲。
現(xiàn)在且讓我們游覽長樓西端以湖石疊成的夏山。湖石多孔,輪廓宛轉(zhuǎn)流動,皺紋優(yōu)美多變,自成縐、瘦、漏、透。石色灰蒙,如帶雨的云。所以湖石疊山易空虛而難渾厚,此山庶幾兼而得之。山半壁浸落在溶溶碧波里,波上小橋曲折徘徊,將游人導(dǎo)入山腹內(nèi)一穹窿狀石室。石壁習(xí)習(xí)生涼,空氣冷凝若冰。仿佛于不知年月前曾有異人坐此“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虛寂之極,不宜久留,出石室,攀磴道,咫尺之間,重返人寰。路邊嘉木成蔭,時見翠翎俊鳥穩(wěn)坐枝頭,自得地唱著歌。清風(fēng)徐來,輕輕掃攏著石坪上的落花。山頂紫藤架下,偶有三、五麗人傍石小憩,驀然回首,美目流眄。李白的名句:“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大概便是得于這般光景的。此山山上多風(fēng),得其涼;山下近水,得其清,合成一個“清涼世界”,不唯景觀如夏,且更宜于夏游。由夏山經(jīng)橫亙東西的長樓,即達秋山。這幢長樓的設(shè)置,獨具匠心,頗為園林藝術(shù)家所稱道:“樓者,重屋,房上起房也”,一般取其縱勢之高。而個園此樓跨度連七楹,樓上長廊又外延四楹,合十一楹,兼取其橫勢之長。這跟夏秋兩山的處理有關(guān)。因兩山面貌迥異,不可強之合,亦不可任其離。長樓的妙用,既作為兩山的間隔,又作為兩山的聯(lián)結(jié)。樓長則廊長,而廊供通行。一道長廊,顯示著它本身的空間,同時也顯示著“衣香人影太匆匆”中的時間。漫步在長廊上的游人,視線不時為樓上陳列和廊外景物轉(zhuǎn)移,心理有所緩沖,當(dāng)由此山步入彼山不至生倉惶突兀之感,且將益喜其境界之全新。個園基本采取這種以間隔與聯(lián)結(jié)互為轉(zhuǎn)換的手法,將四個不同系列中的每處假山疊石,統(tǒng)一于一個整體環(huán)境中。只不過所憑藉者,或為樓、或為廳、或為門、或為墻、或即以石間石,以石聯(lián)石,靈活變化而已。
如果說,樓東的夏山是用湖石疊出的一幅水墨畫;那么,樓西的秋山便是用黃石疊出的一幅油畫。黃石夯實無隙,呈不規(guī)則塊狀,棱角分明,切面如削,色黃如帶蠟質(zhì),又近褐,近緋。我欣賞這組疊石的清雄碧落,賴此一山高聳,以其老氣橫秋之概,提攜整個園林超塵脫俗而不流于纖巧柔媚。山巔有亭,此處為全園的制高點,俯瞰綠楊城郭十萬人家,遠眺瘦西湖、平山堂煙樹云霞,令人生飛揚之想。出亭,入洞穿山下行。有隧道輾轉(zhuǎn)反側(cè),往復(fù)盤繞,游人如墜九曲回腸,每不得出。揚州人游洞有訣云:“大路不通小路通,明處不通暗處通。”意謂:走在山洞中,若朝著寬處、明處,最終要碰壁,倒是朝著窄處、暗處,反而豁然開朗,脫穎而出。這很有趣。
走出秋山石洞,即達谷底。谷雨廂高峽壁立,山勢逶迤延綿,末端高托一軒,明窗凈幾,是一個讀書的好所在。有狹小石徑垂懸若梯,導(dǎo)送游人至山下小廳。小廳南立著一堵粉墻,所謂冬山,即藉此南墻背陰以宣石疊成。宣石含石英顆料,迎光閃亮,背光放白,望之瑩瑩若冰,皚皚似雪。值得玩味的是這里栽種著幾株芭蕉,春夏之際,芭蕉葉大,片片濃綠與山頭白雪相映成趣——“雪中芭蕉”,是摩詰的畫境啊!
跟宣石冬山毗鄰的,便是開頭所說的石筍春山。一墻之隔,兩個季節(jié)。然而,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憶明珠)
上一篇:詠《廬山風(fēng)景名勝區(qū)·東林寺》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巢湖·中廟》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