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趙熙·峨眉絕頂觀日出》原文賞析
朝氣凈東方,地銜雞子黃。微升萬壑霧,靜裊一鐘涼。呼吸余秋色,虛空蕩水光。搖搖日天子,紅處認扶桑。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中南部峨眉市境內。《犍為郡志》形象地描繪出峨眉山的秀麗: “此山云鬟凝翠,鬟黛遙妝,直如螓首峨眉,細而長,美而艷也。”歷來不少騷人墨客為之賦詩填詞,更為此山增添了不少迷人的風姿。晚清詩人趙熙生平行跡半天下,七出巫峽,五游峨眉。這首詩描繪出峨眉山頂“日出”這一奇特的景觀,為峨眉日出的美好瞬間剪影,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
首聯“朝氣凈東方,地銜雞子黃”,峨眉山絕頂海拔三千多米,高峻雄偉,聳入云霄。詩人置身于峰巔觀日出,只見東面天空氤氳朝氣一掃而凈,大地銜著蛋黃色的太陽,將它一點點地吐出來。它是那樣圓潤、形象,比說地平線上蹦出半個像蛋黃似的太陽更顯得形象、生動。這樣準確細致簡潔的描繪,既來自細致深刻的觀察,也憑借作者深厚的藝術修養。我們不禁想起姚鼐《登秦山記》對日出所作的描繪: “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而本詩描繪峨眉日出時瑰麗的景致更為簡潔、形象、獨特。
頷聯“微升萬壑霧,靜裊一鐘涼”,太陽已躍上天空,詩人沒有繼續寫冉冉升起的太陽,卻轉而描繪太陽升起時山頂周圍的奇異變化:絕崖溝壑縱深不見底,只見白色的濃霧起落翻卷,像游龍騰蛇似地往上竄,形成了霧的海洋;霧海蒼茫,浩渺無垠,沒有驚濤裂岸的巨響,卻令人感到寒透肌骨,令人感到空曠寂靜。“萬籟此懼寂,惟聞鐘磬音”。寺廟的鐘聲傳來,余音裊裊,使久留山頂的游人感到鐘聲也有一種涼意。
頸聯“呼吸余秋色,虛空蕩水光”,詩人面對著滾滾云濤、空蒙薄霧,呼吸著清爽而新鮮的空氣,感受到秋天的氣息,感受到站在群山霧海之巔,虛渺曠遠的空間給人以水光蕩漾之感覺。
尾聯“搖搖日天子,紅處認扶桑”,“搖搖”狀太陽扶搖而上的姿態;“日天子”本是佛教中觀世音的別名,此即指太陽。“扶桑”是神話中太陽升起的地方。《淮南子·天文篇》說:“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為晨明;登于扶桑之上,是為朏明。”從首句的“黃”到末句的“紅”,既是日出的全過程,又體現了結構上的接續。回環照應,妥帖自然。
這首詩在藝術手法上極其高妙,尤其是“微升萬壑霧,靜裊一鐘涼”一聯,“萬”與“一”形成空間上的強烈對比,人為的鐘聲在宏大的宇宙自然空間顯得那樣的細弱,卻又能給寂靜的大自然增加無限生機;同時,又恰當運用了通感手法。把清晨山頂寒氣的涼,與鐘聲聯想到一起,裊裊鐘聲用“靜”來形容,說明鐘聲產生了“鳥鳴山更幽”的效果。《香宋詩前集》陳衍序云:“堯生,豪于詩者也,觀其詩,疑若縋鑿甚力,而為之則甚樂而易。”本詩就體現了這種精心縋鑿之后歸于平淡自然的特色。
上一篇:古詩《黃遵憲·山歌(錄三)》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陳恭尹·崖門謁三忠祠》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