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錢大昕·村中記所見》原文賞析
小小茅檐曲曲籬,墻欹聊借石頭搘。日高編箔烘煙葉,雨歇攜耞打豆萁。香稻已催千頃割,殘荷猶見一枝垂。由來氣候山中別,試補豳風七月詩。
首聯開眼便是: “小小茅檐曲曲籬,墻欹聊借石頭搘。”茅檐矮矮小小,籬笆彎彎曲曲。真切生動而具體地寫出了山村農家的房屋之象,與平原高高大大的房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選用“小小”、“曲曲”是實寫,又使詩句染上了情感的色彩。小小的、曲曲的,玲瓏而形象,自然而真切。墻斜了,卻姑且用石頭支撐著。小小的茅檐,曲曲的竹籬,傾斜的茅舍,原始,簡陋,狹僻的房屋形象活了起來。而這原始、簡陋的形象卻滲透著一股質樸、純正而清新的氣息,陋中有質,樸中含美。“日高編箔烘煙葉,雨歇攜耞打豆萁。”《齊民要術·種桑柘茅》: “薄布薪于箔上,散蠶訖,又薄以薪覆之。” “箔” 即是蠶箔,養蠶用的竹篩,竹席。但山里人編竹席卻不是做蠶箔,而是用來盛煙葉烘曬。“耞”,連耞,一種用來脫粒的農具。雨剛停,就急急忙忙拿起連耞打豆子。兩句分寫了不同的勞動,上句是晴天的情形,下句是雨天的情形。展示出來的情形是無休無止的辛勤勞作。與此同時,頸聯的山村曠野景色便覺得濃香,可愛。而其句法和對仗更妙。“香稻已催千頃割,殘荷猶見一枝垂”,用 “一枝”與“千頃”相對比,襯托出香稻的滿山遍野,碩果累累。本來這一聯是對仗,具有平衡對稱、整齊一律之美。然而在對比時,千頃香稻與一枝殘荷卻構成了一與多的數量上的對立關系,又打破了已經形成的平衡、對仗之美。但平衡與不平衡、對稱與不對稱,整齊與不整齊之間達成一種更巧妙的更新的結合,量的差異并存于一個和諧的整體中,從而更真實更完美地反映出生活。“香稻”又是一個富有情韻的詞匯。( 《南都賦》: “香稻鮮魚。”杜甫《秋興》其八: “香稻啄余鸚鵡粒。”)“千頃稻”是所見,稻子香是所聞。黃澄澄的稻子在詩人眼里好像美味佳肴一樣,把稻子看成是香稻,于是就喚起一種稻香的感覺、視覺通于嗅覺,巧妙地使用了通感的藝術手法,感動人意。至此,詩人排出茅舍、竹籬、石頭、煙葉、豆萁、香稻、殘荷等意象,并由 “所見” 串連起來,匯成了一個清新和美的境界,渲染出鄉村的秋色。《詩經·豳風七月》寫周民一年四季的勞動、生活、祭祀等情況,描繪出了周代勞動人民終年的悲慘生活。前三聯的景物是和穆秋色,尾聯對句化出的意蘊卻是悲涼苦辛的。所以,也如王夫之說“以樂景寫哀”“一倍增其哀樂”(《姜齋詩話》卷上)。大肆渲染和樂秋景,是為了反襯哀情,而哀情又用《七月》篇而點出,韻味更長。
《村中記所見》,詩人自謂“試補豳風《七月》詩”,補寫在有清乾隆形式主義詩風熾盛之際,補得及時,補出了新意。既揚厲了“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精神,也承繼了杜甫創造性地賦予律詩以深廣社會內容的傳統。
上一篇:古詩《蘇曼殊·本事詩》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解縉·桑》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