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作
作者: 龔協 【本書體例】
【原文】:
天作高山(1),大王荒之(2)。彼作矣(3),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4)。子孫保之。
【鑒賞】:
這是一篇祭岐山的詩。它不僅歌頌了作為西周王業發祥地的岐山,也歌頌了在岐山為西周王業打下牢固基礎的太王和文王,同時也對后來者提出了希望和鼓勵。
全詩只有一章。大意是說:天生一座高高的岐山,太王遷居到這里,使它更加崇高偉大。太王已從這里興起,文王進一步使它富裕起來。他們都已過去了,但給岐山留下一條平坦的大道。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子子孫孫,必定能長享福祿。
全詩可分三層:一二兩句是第一層,歌頌岐山和從豳遷到岐的太王;歌頌了天神的力量,也歌頌了人的力量。古人相信山能興云雨滋生萬物?!盾髯印氛f:“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公羊傳》說:“觸石而出,膚寸而合(積小成大),不崇(終)朝而雨天下者,其惟太山乎!”(僖公三十一年)山有這種神力,所以古代人感謝山,也感謝生它的天。但這里添上“太王荒之”一句,就有了積極意義。“荒”是大的意思。這里,天有兩層含義:(一)太王的仁德,使山更好地發揮它滋潤萬物的作用(古人早就相信天人感應,后來董仲舒才使之系統化、理論化)。(二)山能更好地發揮滋潤萬物的力量,五谷常熟,人們的生活更有了保障,而太王的德政使他們的生活進一步獲得了雙重的保證。于是人們都爭著遷到岐山來,“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三年五倍其初”。(見鄭箋)這就充分顯示了人的力量,政治的力量,而不是一味拜倒在自然力的腳下,無所作為。
三、四兩句是第二層,主要是歌頌文王的功德。太王使這里人丁興旺,文王更使他們豐衣足食。“康”是對“荒”說的?;钠跀盗康臄U大,而“康”則偏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最后三句是第三層,主要說的是繼承者的任務和希望。太王、文王都已過去了(徂可以看成是殂的借字,但可以直接理解為往。這比徑直說死要婉轉一些,而實際意義都一樣),給后來者留下一條平坦的大道,這平坦的大道有象征意義,象征太王、文王這些前輩所開創的事業和他們留下的政教方面和道德方面的精神遺產。對這些寶貴遺產的繼承和發揚,是子孫們的神圣職責,也是他們永享福祿的保證。
“頌”,就是歌頌功德,容易流于浮夸。但從這一篇《頌》來看,卻寫得很得體。春秋時吳公子季扎聽到周樂中的《頌》,曾有“直而不倨”(直而不央失倨傲),“廣而不宣”(志雖廣大不自宣揚)的贊語(《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讀這一篇詩,不難體會出這樣的特點。
上一篇:《大酺樂》情詩三百首賞析
下一篇:《天?!非樵娙偈踪p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