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梅堯臣
汝墳貧家女, 行哭聲凄愴。
自言有老父, 孤獨無丁壯。
郡吏來何暴, 縣官不敢抗。
督遣無稽留, 龍鐘去攜杖。
勤勤囑四鄰, 幸愿相依傍。
適聞閭里歸, 問訊疑猶強。
果然寒雨中, 僵死壤河上。
弱質無以托, 橫尸無以葬。
生女不如男, 雖存何所當!
拊膺呼蒼天, 生死將奈向?
這首詩與《田家語》同作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同是表現兵役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堪稱姊妹篇。
汝墳,原是《詩經》里的詩題。本意即汝河岸邊。本詩不僅襲用舊題,而且同樣以貧女自道的口吻敘寫。
起首兩句,如同電影藝術的特寫鏡頭,推出一幅凄慘悲涼的畫面:汝河岸邊一貧家少女,孑然一身,衣衫襤褸,淚漣漣,聲凄凄,且行且泣。這一貧家女,何以如此悲戚?接著,作者便改變敘事角度,以貧家女自敘的方式,記述她的不幸遭遇。
貧家女的自敘可分作兩個層次。從“自言有老父”到“幸愿相依傍”為第一個層次,寫年邁老人被迫入伍的慘狀。貧女與老父相依為命,即使按“三丁抽一”的規定,她家亦不在應征之列,然而,郡吏“欲以多媚上”,年邁老人亦在劫難逃,“龍鐘去攜杖”,形象畢肖地刻劃了一位老者,老態龍鐘,手拄拐杖,被驅趕上路的情景。“勤勤囑四鄰,幸愿相依傍”,透過詩句,似乎看到父女分別的慘狀,酷吏督遣老父上路,容不得一刻稽留,女兒哭泣著向同行的鄉鄰懇求著、囑托著。其情其景,令人動容。
從“適聞閭里歸”到末句,是第二個層次,寫貧女聽到父亡的噩耗,悲痛欲絕的情景。“問訊疑猶強”一句,生動地刻劃了貧女彼時彼地的心理狀態。她聽到鄰里有人從戍所歸來,急忙前去問訊,她猜想老父或許還在強自撐持,但對自己的猜想又將信將疑。不幸的是,她的猜想為現實所粉碎,老父終于難以支持衰老的身軀,瀟瀟寒雨中僵死在壤河岸畔。詩人先以猜想作反面鋪墊,而結果又在猜想之外,這就加劇了貧女的內心痛苦。隨之把全詩的悲劇氣氛推向高潮。“弱質無以托,橫尸無以葬”,“無以”一詞迭見,加重了感嘆語氣,突出渲染了貧女的悲慘處境。最后四句,詩人以其捶胸痛哭、自怨自艾、痛不欲生的外在表現,揭示她內心極度痛苦之狀。
詩人以典型反映一般,表現手法十分高明,本詩小序云“時再點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陽老牛陂,僵尸相繼。”小序反映了歷史的真實,詩歌表現的是藝術的真實,而藝術的真實顯得更典型,更集中,因此,也就更能反映北宋初年兵役之苦的本質特征。
上一篇:《水夫謠·唐·王建》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淮民謠·宋·尤袤》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