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楊萬里
田夫拋秧田婦接, 小兒拔秧大兒插。
笠是兜鍪簑是甲, 雨從頭上濕到胛。
喚渠朝餐歇半霎, 低頭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蒔未匝, 照管鵝兒與雛鴨。”
這首《插秧歌》是詩人對從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擷取來的勞動場景進行藝術創造的結晶。詩中所描寫的勞動場面不僅逼真,而且感人。
插秧的場面,很多人都見過,甚至經歷過。可是《插秧歌》寫出的情景與我們所見過所經歷過的又那樣不同。不同的是,詩人把這勞動場景進行了藝術濃縮,集中突出地寫了農夫一家的插秧勞動。
看哪,在這插秧時節,一家人無論男女老幼,一齊來到田頭。“田夫拋秧”,田婦接秧;“小兒拔秧”,大兒插秧。“拋”“接”“拔”“插”,人人各司其職,不敢稍有懈怠。這頭兩句詩,通過不同人的不同動作描寫,活現出一派繁忙緊張的勞動景象。三四兩句詩寫道:“笠是兜鍪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緊接前面的詩句,交待了他們不是在風和日麗的條件下勞作,而是在急雨中拼搏。雖然一個個穿著簑衣,戴著斗笠,還是淋透了,還是“雨從頭上濕到胛”。這兩句詩不僅通過惡劣天氣的描寫反映了插秧勞動的艱苦,而且通過新奇的聯想、獨特的比喻,向讀者暗示這簡直就是一場白熱化的戰斗。你看,作者別出新裁地把斗笠比作頭盔,把簑衣比作鐵甲,這不就是說農夫一家正象全副武裝的兵士在戰場上搏斗嗎?這兩個比喻,緊接前兩句詩的一系列動作描寫,造成了一種更緊張的勞動氣氛。從修辭效果看,兩個比喻疊用,還化板滯為飛動,形成了一種前人稱贊的“活潑潑的氣勢”。
詩人寫插秧,不僅在于描寫出生動的勞動場面,而且十分重視人物形象的刻畫。“喚渠朝餐歇半霎”以下的四句,作者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他們插秧時的神態,而且聽到了他們之間的對話。這場緊張的戰斗,使做為一家之主的農夫忘記了吃飯,忘記了休息。體貼的妻子這時招呼丈夫稍稍休息一會,該吃點東西了。“朝餐”,點出了農夫起早出工,直到現在還水米未沾。要不是農事緊張到極點,何致連早飯都顧不上吃忙到現在?盡管妻子在呼喚,盡管他早已饑腸轆轆,可是“低頭折腰只不答”,還是手腳不停地忙著,仿佛連抬起頭、直直腰的功夫也沒有。也許農婦該回去做飯了,該回去照顧老人和操持其它活計了,但又惦記著秧田里的活計,惦記著丈夫還沒吃飯休息,而農夫怕農婦著急便解釋道:這些秧剛插下去,還沒挺勁;況且也沒全插完。言外之意:“這當口,我怎么放得下手里的活計呢?”接著,他叮囑妻子:“照看鵝兒與雛鴨”,別讓它們來秧田里作踐。這樸實的語言,是那樣強烈地表現了農夫的心理活動和他作為一家之主的責任感。
楊萬里早年學詩江西派,后來又跳越江西派的畛域,另辟蹊徑,自成一家。他的詩語言生動、自然、活潑,不堆砌典故;抒情狀物清新活潑;取材多是親身感受到的“活潑潑”的自然風景和生活場景,而不象江西派末流那樣講究“無一字無來歷”,也不象江西派那樣向故紙堆中討靈感,故而讀來十分新鮮。象《過百家渡四絕句》中寫漁夫的詩句:“也知漁夫趁魚急,翻著春衫不裹頭。”就用了非常樸實自然的語言,生動地刻畫出漁夫忙于勞作,不拘禮法、不講究衣著打扮的性格特征。而在《插秧歌》中農夫一家的裝束、動作,又是寫得那么樸實、形象,特別是農夫的答話,可讓人尋味的東西很多,農夫的形象也因此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農夫的辛勤勞動,也很自然地喚起了人們的同情和崇敬。
上一篇:《打麥·宋·張舜民》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新安吏·唐·杜甫》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