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書《廟兒溝道中》原文與賞析
成書
回驂南下土門溝,宿雨初晴景倍幽。
夕日漸看遮樹外,殘云依舊斂峰頭。
高墳峻岌插危漢,古佛莊嚴俯碧流。
笑我棲遲空半載,山川奇絕未經游。
這是一首描寫哈密廟兒溝風景的七律。作者在嘉慶十年 (1805) 以二等侍衛充任哈密幫辦大臣,為地方要員之一。詩人的父親哈精阿在乾隆年間曾任哈密辦事大臣,因此詩人對哈密有著比其他官員更深一層的感情。在幫辦大臣任內詩人騎馬外出查看屯田,丈量土地,督促修渠,積極性很高。這首詩是作者到任的第一年秋天外出視察收成時游覽廟兒溝所作。
廟兒溝在今哈密市東北25公里,現為黃田農場地界。原為明、清時期哈密王消夏別墅,也是王室的花園。風景宜人,氣候涼爽,溝口東側,綠蔭叢中有古佛寺一座,廟兒溝因此得名。這里源自天山雪峰的廟兒溝水,清澈見底,終年不斷,溝谷兩岸,林木蔽天,果園連片。入春后,果樹依次開花結實,直到深秋。自古及今,一直是游覽的好地方。
“回驂南下土門溝,宿雨初晴景倍幽。”首先作者交待了自己的行蹤和廟兒溝的概貌。土門溝,在哈密的東北,過了土門溝就是作者要游覽的目的地。而這時正是“宿雨初晴”,景色之幽深可知。
“夕日漸看遮樹外,殘云依舊斂峰頭。”這是“景倍幽”的鋪敘。紅日、綠樹,白云,青峰,顏色的搭配已夠美的了。“漸”字道出時間的推移,由“宿雨” (昨夜之雨) 可知作者是早晨至此,現在已是“夕日”時分,可見作者已經盡情地游覽了一天。“殘云依舊斂峰頭”,固然寫云霧飄渺依繞不去,但又何嘗不是作者不愿離去的心理寫照。
“高墳”句作者自注:“山頂有漢回掌教之墓,名滾白。”滾白,今作“拱拜”,外形為弧形的墓葬建筑物。伊斯蘭教上層人物下葬地可稱之。高墳至插“危漢” (高天) 當是夸張,言下之意是說山高罷了。“古佛”句作者自注:“大佛寺前有溪環繞。”仰望高山,俯視碧流,顯得清幽雅邃。而山水又涉及伊、佛兩教,則又見其肅穆靜謐。這里作者以“高墳”和“古佛”對舉,可以看作一個滿族官員對伊斯蘭教的重視,由此可知其對信仰該教民族的態度。這在清代官場中是比較可貴的。
尾聯“笑我棲遲空半載,山川奇絕未經游。”是說我在哈密已經住了半年,這樣的勝地竟然尚未游歷。作者以后悔的口吻,道出此地風景的絕佳。一聲感嘆,既是對廟兒溝風光的贊美,也是對自己勤政的陶醉。不是嗎? 要不是忙于政務,不早就來了嗎? 作者結尾手法的狡黠可謂一箭雙雕。
詩題作《廟兒溝道中》似乎是作者尚未至廟兒溝,但其實因溝狹長深邃,故曰:“道中”。作者在馬背上尚須一日游,其溝長可想矣。此詩寫得輕快、自然,毫無板滯之感。究其原因,一是風光使之然,一是心情使之然。這里有的是江南的旖旎,卻沒有塞外的蒼涼。如果對邊疆沒有深厚的感情,欲道斯語,恐怕難及于此。
上一篇:慧遠《廬山記》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薩都剌《念奴嬌》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