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詩歌·譚嗣同·獄中題壁》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題解
1898年6月,光緒皇帝發布變法命令,譚嗣同奉詔進京,“參預新政”。9月,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囚禁光緒,捕殺維新的“帝黨”。面對這嚴峻的形勢,譚嗣同勸梁啟超盡早脫離險境,“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召后來。”而自己卻拒絕出逃,并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譚嗣同毅然留下,并與“俠士”數十人,想劫獄營救光緒皇帝,但沒有成功,反被“后黨”所擒,投入獄中。譚嗣同面對死亡,沒有絲毫的畏懼,并在地上揀起煤屑,在壁上寫下了這首絕命詩。
原文
望門投止思張儉②,忍死須臾待杜根③。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④。
注釋
①這是1898年9月譚嗣同被捕后題在獄中墻壁上的一首詩,故名。 ②望門投止:看到有人家就去投宿,形容人在逃亡中的緊急惶遽狀態。張儉:東漢末年高平人,曾做過東部督郵。因彈劾宦官侯覽,被誣結黨謀反,被朝廷追捕,被迫逃亡。張儉“望門投止”,時人慕其名,皆“破家相容”(《后漢書·張儉傳》)。此以張儉暗喻逃亡的康有為。 ③杜根:字伯堅,東漢安帝時任郎中,曾上書臨朝聽政的鄧太后還政于安帝,觸怒太后,命人將他裝入布袋于殿上擊殺之。執法者以杜根忠正,因使人不用力,杜根詐死三日,目中生蛆,后逃走隱于酒肆。鄧太后死后,復官為侍御史(見《后漢書·杜根傳》)。此以忍死的杜根自比。 ④去:逃亡、出奔。指康有為。留:把自己留下。肝膽:指肝膽相照,光明磊落。兩昆侖,去留都像昆侖一樣高大雄偉。
賞讀
詩的前兩句,“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其中連用兩個典故,以張儉、杜根這兩上歷史人物受迫害的故事,說明維新變法運動的正義性和深得人民的理解與支持。“張儉”,同時也喻指逃亡在外的康有為,表明譚嗣同對康有為的牽掛以及把希望寄托在康有為等人的身上;“忍死須臾”是說要像杜根一樣,等待時機,表現了對維新變法的堅定信念。
詩的后兩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表現了譚嗣同以身殉難、壯烈獻身的英雄氣概。“去”指的是康有為,是為了“圖將來”;“留”指的是自己,是為了“召后來”,“兩昆侖”是說,康有為的出走和自己的死難,同樣都是維新事業的需要,一樣的偉大、崇高,就像昆侖山那樣,巍峨高大。
當譚嗣同被押赴北京宣武門外菜市口刑場行刑時,他突然昂首高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這洪鐘般的話語,也正是“我自橫刀向天笑”的注解,充分顯示了譚嗣同以身報國、慷慨赴難的崇高愛國熱情和大無畏的獻身精神,堪稱人間正氣,千秋永存!
上一篇:《近現代詩歌·章炳麟·獄中贈鄒容》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下一篇:《唐詩·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