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魏源·江南吟》原文賞析
阿芙蓉,阿芙蓉,產海西,來海東。不知何國香風過,醉我士女如醇醲。夜不見月與星兮,晝不見白日,成長自夜逍遙國。長夜國,莫愁湖,銷金鍋里乾坤無。溷六合,迷九有,上朱邸,下黔首,彼昏自痼何足言,藩決膏殫付誰守?語君勿咎阿芙蓉,有形無形癮則同。邊臣之癮曰養癰,樞臣之癮曰中庸;儒臣鸚鵡巧學舌,庫臣陽虎能竊弓。中朝但斷大官癮,阿芙蓉煙可立盡!
這是魏源仿效白居易新樂府詩體所作的一首詩。
前四句總寫阿芙蓉(即鴉片煙)的來源及毒害性質。阿芙蓉盛產在英殖民地的印度,十九世紀中葉輸入中國,即成席卷之勢,“香風一過”,就使億萬華夏子民如酗濃酒。中國近代歷史的悲劇也正是從鴉片的“入侵”揭開序幕的!
接著三句,用“夜不見”、“晝不見”的連舉,入木三分地描繪出了國民不舍晝夜地在裊裊煙霧中如癡如醉的情狀。這樣的國民還能是健康正常的嗎?“長夜國,莫愁湖,銷金鍋里乾坤無。”天昏地暗,毒品使人沉醉,令人忘憂,揮金如土只求過煙癮,哪管乾坤有與無!
接下六句,進一步寫鴉片的巨大危害。鴉片的廣泛流行,首先弱化了國民性,隨之而來的是更可怕的災難:國門失守,財富殫盡!“六合”“九有”鴉片無處不在!“朱邸”“黔首”鴉片無處不有!全民性的吸毒必然使民族走向危亡!
然而,鴉片作為一種毒品,它能在中國如此猖狂橫行又是為什么呢?作者在盡數阿芙蓉的危害后,開始挖掘內在的根源:“語君無咎阿芙蓉,有形無形癮則同”,單刀直入,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最根本的禍源在于與嗜毒同樣嚴重的官場不良現象的存在!
“邊臣之癮”以下四句,作者一一列舉朝中上下,內臣外將,吞噬國家的各種“病瘢”。請看,邊臣縱敵;重臣無能;儒臣人云亦云;財臣自守自資:這一切,才是國難根源所在呵!
“中朝但斷大官癮,阿芙蓉煙可立盡!”詩人以痛心疾首的呼喊作結,深中弊端。但可悲的是,這只能是一種幻想,腐敗的清王朝已是搖搖欲墜,哪里還有起死回生之力!
全詩以沉痛的筆觸有力地控訴了鴉片帶給中國的深重災難,并正確指出要想徹底禁絕鴉片的危害,就必須根除政治上的種種弊病。在題材內容上,充分體現了新樂府詩體強烈的現實性。語言明白曉暢,瑯瑯上口,極易入樂歌唱,便于廣泛流傳,大大增強了詩作的 “警世”功用。
上一篇:古詩《王士禛·江上》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楊榮·江南旅情》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