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歌·(寄生草)人兒人兒今何在》原文與賞析
人兒人兒今何在?花兒花兒為誰開?雁兒雁兒因何不把書來帶?心兒心兒從今又把相思害,淚兒淚兒滾將下來。天嚇天嚇,無限的凄涼,教奴怎么耐?
這首詩的主人公是一位思婦,或者是一位棄婦。她度過了一段夫妻相伴的歡樂日子。可現在,丈夫遠去了,一去便累月經年,又杳無信息。她滿懷悲愴,無限憂傷。
曲子以急促的節奏,一氣直下的語勢寫出她的聲聲哀嘆和悲吟,揭示了她那無限孤寂凄涼的內心世界,并隱約描出她那失魂落魄、凄惶絕望的悲劇形象。首先,她連聲地呼喚自己的丈夫,“人兒人兒今何在?”丈夫走了,這女子獨守居室。枯寂無聊中,她尋尋覓覓,起坐徘徊,看到床帳和種種物件,都會引起對丈夫的懷想。可是,天天想,夜夜盼,卻偏偏不見他的蹤影。他到底浪游何處,滯留何方?對此,一個只能牢守家門的孤弱子女實在難能知曉。她只能在心中悲哀而焦灼地呼喚、問詢。她又步出房門,低頭看花,那芳艷的花朵,更觸動她的情懷。或者往日自己曾同丈夫花徑閑步,而今日獨立花前,花色再美,也難有心情,不禁悲聲低問: “花兒花兒為誰開?”形單影只,一切良辰美景都失去了意義。另外,這里也明顯地含有一種寓意。古詩詞中常把青春女子比作盛開之花,并以花兒零落比喻美人遲暮。前面的清代民歌《自己的心腸勸不醒》一篇,就用“好花也只開一噴”來比喻青春的可貴。這位思婦正是在這“寂寞開無主”的花兒的形象中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悲,自憐自惜,哀思無限。女子青春年華的幸福和快樂,只能牽系于一人。所以,這位思婦,不管怎樣怨艾,也只能是愛戀著那遠去的夫君,于是她又心馳神往,凝望那遠方。這時一隊大雁在天上飛過,她便悲悲地發問:“雁兒雁兒因何不把書來帶?”“因何”一語已帶責問。夫君無信,反遷恨于雁,實為無理。但,正是這無理,反而越見她有情。人無蹤影,書信也能帶來安慰,可現在,這也只是思婦的奢望,雁自飛去,高天無語,不過是自己徒增悲傷。那么,她又能如何呢?只能撫心自悼:“心兒心兒從今又把相思害”,一個“又”字包蘊著多少凄苦和哀傷?幾度離索,幾度相思,她飽嘗其中滋味。可是,命運不偶,她又遭久別,再害相思。我們已經感受到,她的痛苦在這循環中膨脹,她的心在這重負的壓抑下,沉得太深。但不管這痛苦多么深重,都無處哀告,只能暗自悲啼: “淚兒淚兒滾將下來。”一個“滾”字,表現出思婦內心極度的痛苦。可是,再多的淚水也洗不掉心頭的悲哀,反而只能使她更深地咀嚼了自己的委屈和不幸。最后她仰面問天:“天嚇天嚇,無限的凄涼,教奴怎么耐?”“無限的凄涼”,總括了上文,這是她的處境,又是她的心境。“怎么耐”,寫出她世路已絕,萬般的無奈;呼問蒼天,表明她已身處窘境,已經絕望。至此,一個追求愛情,卻屢遭別境,凄寂憂怨,又孤苦無告的思婦的形象刻畫出來,雖然她青春正好,貌美如花,但她的愛情寂寞凄涼,不能得到珍視。
這支小曲最為新穎獨特的是它的語言形式。作者把“人兒”、“花兒”、“雁兒”、“心兒”等生活中的口語,精心地組織安排,構成重疊、排比,一氣貫注,流轉直下,形成了一種質樸、清新、自然、諧暢的語言風格。這種語言形式,又形成了詩篇那短促跳蕩、又回環往復的節奏,十分恰當地表現了思婦憂思輾轉,纏綿不已的心情,突出了她那尋覓彷徨,悲嘆連聲的凄苦,抑郁的形象。
上一篇:《清代民歌·(寄生草)一對鳥兒樹上睡》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清代民歌·(寄生草)熨斗兒熨不開的眉頭皺》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