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貌離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
[定義]把渾然一體不可分割的兩項或多項,在形式上故意用疑問的語氣分而說之的一種修辭方式。見吳士文《修辭格論析》。又稱疑離。
[例釋]根據疑問項與整體之間的結構關系,可以將貌離分為兩種類型:
(1)先合后問。即先說渾然一體的整體,再對這個整體以選擇問句的形式進行分說。
例1:“我跟你不一樣。……我要當個規規矩矩的莊稼人!”
“啥叫規矩的莊稼人?像一條不見天日的蚯蚓似的,鉆到土里不出來?像一頭拉磨的老驢一樣,總順著磨道轉一輩子圈圈?”老二保根幾乎吼叫了,“哼,實話告訴你吧,我從心眼里瞧不起你這號規矩的莊稼人!”(浩然《蒼生》)
例2:他夢寐以求那偉大的嶄新的樂章的開始,誰知道,他竟然是不屬于這個樂章的,他是不被這個樂隊所喜歡的……他是一把舊了的、斷了好幾根弦的提琴?他是一面破了洞、漏了氣、殺風景、討人嫌的鼓?抑或他只是落到清潔整齊的樂譜上的一滴墨、一滴污水?(王蒙《雜色》)
例1先說出總體概念“規矩的莊稼人”,然后用兩個比喻句提出疑問,似乎是讓選擇其中的一個說法,實際上,規矩的莊稼人應該是這兩個通俗的比喻兼而有之,它們共同顯示了表達者對“規矩的莊稼人”的輕視。例2中“他”渴望參與演奏“嶄新的樂章”——參加新的革命運動,但這個革命運動卻不接受他,這是對他的境遇的總體的概括,接下來以選擇問句的形式來比喻他這種境遇,表面上看“他”必居其一,其實,這三個疑問句的三個比喻對“他”來說,是兼而有之,它們是對他的境遇更為全面而深入的描繪和揭示。
(2)先問后合。即先以選擇問句進行分說,再對分說進行整合。
例3:是驚?是喜?是不安?童貞感慨萬端。以前她愛上喬光樸,正是愛他對事業的熱愛,以及在工作上表現出來的才能和男子漢特有的雄偉頑強的性格。現在喬光樸還是以前她愛的那個人,但她卻希望他離開他眷戀的事業。(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
例4:水幾重呵,山幾重?水繞山環桂林城……是山城呵,是水城?都在青山綠水中……(賀敬之《桂林山水歌》)
例3表面上看,是在三個疑問句中擇其一,實際上是三者兼有。后面的總體敘述是對前面三個疑問的整合,當童貞聽到喬光樸向自己求婚時,又驚又喜又不安的復雜心理在后面的總體敘述中表現出來。例4在幾重水和幾重山的共同環抱之中,才會有下句的“水繞山環桂林城”,所以疑問的目的不是讓回答“幾”,而是對“水繞山環”的重筆描繪;水繞山環的桂林城是山城,也是水城,才會有下句的“都在青山綠水中”,所以疑問的目的不在于選擇其中一項,而在于強調掩映在青山綠水之中的城市風貌。
從形式特征看,貌離是以選擇問句的形式將一個渾然一體的整體分成若干項,整體描述和選擇問句的若干項共同傳遞全句的語義信息,即話語表達者或文本中人物的主觀意向。其中,選擇問句是起提醒和強調的作用,而不是語法形式上的提問作用,接受者不必按表面的語法形式對問句作出選擇和判斷;從語用功能看,它能夠簡要而全面深入地刻畫出人物的情感活動,或描繪出事物的獨特色彩,使字里行間再現表達者或人物的感情波瀾,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引起接受者的深思和共鳴,讓他們對文本中的人物或事物有一個更為清晰和明確的認識。
[辨析1]貌離與反問。見“反問”條。
[辨析2]貌離與設問。都是無疑而問,明知故問,都具有提醒的作用。區別是:
(1)前者以選擇問的形式出現;后者是以是非問或特指問的形式出現。
(2)前者不需要回答,其目的是對整體進行更為全面和深入的描寫,以吸引接受者對敘述或描寫的對象給以更多的關注;后者需要回答,其目的是通過自問自答的形式更為深入地說明道理,以引起接受者的思考,使他們更好地領悟并接受其中的道理。
[辨析3]貌離與嘆問。見“嘆問”條。
上一篇:什么是夸張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
下一篇:什么是設式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