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散文《《二十四孝圖》》原文與賞析
我總要上下四方尋求,得到一種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即使人死了真有靈魂,因這最惡的心,應該墮入地獄,也將決不改悔,總要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
自從所謂“文學革命”以來,供給孩子的書籍,和歐,美,日本的一比較,雖然很可憐,但總算有圖有說,只要能讀下去,就可以懂得的了。可是一班別有心腸的人們,便竭力來阻遏它,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沒有一絲樂趣。北京現在常用“馬虎子”這一句話來恐嚇孩子們?;蛘哒f,那就是《開河記》上所載的,給隋煬帝開河,蒸死小兒的麻叔謀;正確地寫起來,須是“麻胡子”。那么這麻叔謀乃是胡人了。但無論他是甚么人,他的吃小孩究竟也還有限,不過盡他的一生。妨害白話者的流毒卻甚于洪水猛獸,非常廣大,也非常長久,能使全中國化成一個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
只要對于白話來加以謀害者,都應該滅亡!
這些話,紳士們自然難免要掩住耳朵的,因為就是所謂“跳到半天空,罵得體無完膚,——還不肯罷休。”而且文士們一定也要罵,以為大悖于“文格”,亦即大損于“人格”。豈不是“言者心聲也”么?“文”和“人”當然是相關的,雖然人間世本來千奇百怪,教授們中也有“不尊敬”作者的人格而不能“不說他的小說好”的特別種族。但這些我都不管,因為我幸而還沒有爬上“象牙之塔”去,正無須怎樣小心。倘若無意中竟已撞上了,那就即刻跌下來罷。然而在跌下來的中途,當還未到地之前,還要說一遍:
只要對于白話來加以謀害者,都應該滅亡!
每看見小學生歡天喜地地看著一本粗拙的《兒童世界》之類,另想到別國的兒童用書的精美,自然要覺得中國兒童的可憐。但回憶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卻不能不以為他幸福,給我們的永逝的韶光一個悲哀的吊唁。我們那時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圖畫的本子,就要被塾師,就是當時的“引導青年的前輩”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學因為專讀“人之初,性本善”讀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開第一葉,看那題著“文星高照”四個字的惡鬼一般的魁星像,來滿足他幼稚的愛美的天性。昨天看這個,今天也看這個,然而他們的眼睛里還閃出蘇醒和歡喜的光輝來。
在書塾以外,禁令可比較的寬了,但這是說自己的事,各人大概不一樣。我能在大眾面前,冠冕堂皇地閱看的,是《文昌帝君陰騭文圖說》和《玉歷鈔傳》,都畫著冥冥之中賞善罰惡的故事,雷公電母站在云中,牛頭馬面布滿地下,不但“跳到半天空”是觸犯天條的,即使半語不合,一念偶差,也都得受相當的報應。這所報的也并非“睚眥之怨”,因為那地方是鬼神為君,“公理”作宰,請酒下跪,全都無功,簡直是無法可想。在中國的天地間,不但做人,便是做鬼,也艱難極了。然而究竟很有比陽間更好的處所:無所謂“紳士”,也沒有“流言”。
陰間,倘要穩妥,是頌揚不得的。尤其是常常好弄筆墨的人,在現在的中國,流言的治下,而又大談“言行一致”的時侯。前車可鑒,聽說阿爾志跋綏夫曾答一個少女的質問說,“惟有在人生的事實這本身中尋出歡喜者,可以活下去。倘若在那里什么也不見,他們其實倒不如死。”于是乎有一個叫作密哈羅夫的,寄信嘲罵他道,“……所以我完全誠實地勸你自殺來禍福你自己的生命,因為這第一是合于邏輯,第二是你的言語和行為不至于背馳?!?br>
其實這論法就是謀殺,他就這樣地在他的人生中尋出歡喜來。阿爾志跋綏夫只發了一大通牢騷,沒有自殺。密哈羅夫先生后來不知道怎樣,這一個歡喜失掉了,或者另外又尋到了“什么”了罷。誠然,“這些時侯,勇敢,是安穩的;情熱,是毫無危險的?!?br>
然而,對于陰間,我終于己經頌揚過了,無法追改;雖有“言行不符”之嫌,但確沒有受過閻王或小鬼的半文津貼,則差可以自解。總而言之,還是仍然寫下去罷:
我所看的那些陰間的圖畫,都是家藏的老書,并非我所專有。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畫圖本子,是一位長輩的贈品:《二十四孝圖》。這雖然不過薄薄的一本書,但是下圖上說,鬼少人多,又為我一人所獨有,使我高興極了。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誰都知道的;便是不識字的人,例如阿長,也只要一看圖畫便能夠滔滔地講出這一段的事跡。但是,我于高興之余,接著就是掃興,因為我請人講完了二十四個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難,對于先前癡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計劃,完全絕望了。
“人之初,性本善”么? 這并非現在要加研究的問題。但我還依稀記得,我幼小時侯實未嘗蓄意忤逆,對于父母,倒是極愿意孝順的。不過年幼無知,只用了私見來解釋“孝順”的做法,以為無非是“聽話”,“從命”,以及長大之后,給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飯罷了。自從得了這一本孝子的教科書以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還要難到幾十幾百倍。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負米”,“黃香扇枕”之類。“陸績懷橘”也并不難,只要有闊人請我吃飯。“魯迅先生作賓客而懷橘乎?”我便跪答云,“吾母性之所愛,欲歸以遺母。”闊人大佩服,于是孝子就做穩了,也非常省事?!翱拗裆S”就可疑,怕我的精誠未必會這樣感動天地。但是哭不出筍來,還不過拋臉而已,一到“臥冰求鯉”,可就有性命之虞了。我鄉的天氣是溫和的,嚴冬中,水面也只結一層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樣小,躺上去,也一定嘩喇一聲,冰破落水,鯉魚還不及游過來。自然,必須不顧性命,這才孝感神明,會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跡,但那時我還小,實在不明白這些。
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發生反感的,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件事。
我至今還記得,一個躺在父母跟前的老頭子,一個抱在母親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樣地使我發生不同的感想呵。他們一手都拿著“搖咕咚”。這玩意兒確是可愛的,北京稱為小鼓,蓋即鼗也,朱熹曰,“鼗,小鼓,兩旁有耳;持其柄而搖之,則旁耳還自擊,”咕咚咕咚地響起來。然而這東西是不該拿在老萊子手里的,他應該扶一枝拐杖。現在這模樣,簡直是裝佯,侮辱了孩子。我沒有再看第二回,一到這一葉,便急速地翻過去了。
那時的《二十四孝圖》,早已不知去向了,目下所有的只是一本日本小田海僊所畫的本子,敘老萊子事云,“行年七十,言不稱老,常著五色斑斕之衣,為嬰兒戲于親側。又常取水上堂,詐跌仆地,作嬰兒啼,以娛親意?!贝蠹s舊本也差不多,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詐跌”。無論忤逆,無論孝順,小孩子多不愿意“詐”作,聽故事也不喜歡是謠言,這是凡有稍稍留心兒童心理的都知道的。
然而在較古的書上一查,卻還不至于如此虛偽。師覺授《孝子傳》云:“老萊子……常著斑斕之衣,為親取飲,上堂腳跌,恐傷父母之心,僵仆為嬰兒啼。”(《太平御覽》四百十三引)較之今說,似稍近于人情。不知怎地,后之君子卻一定要改得他“詐”起來,心里才能舒服。鄧伯道棄子救侄,想來也不過“棄”而已矣,昏妄人也必須說他將兒子捆在樹上,使他追不上來才肯歇手。正如將“肉麻當作有趣”一般,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后人。老萊子即是一例,道學先生以為他白璧無瑕時,他卻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至于玩著“搖咕咚”的郭巨的兒子,卻實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親的臂膊上,高高興興地笑著;他的父親卻正在掘窟窿,要將他埋掉了。說明云,“漢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日,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但是劉向《孝子傳》所說,卻又有些不同:巨家是富的,他都給了兩弟;孩子是才生的,并沒有到三歲。結末又大略相像了,“及掘坑二尺,得黃金一釜,上云: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我最初實在替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黃金一釜,這才覺得輕松。然而我已經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親去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壞下去,常聽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親竟學了郭巨,那么,該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絲不走樣,也掘出一釜黃金來,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時我雖然年紀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這樣的巧事。
現在想起來,實在很覺得傻氣。這是因為現在已經知道了這些老玩意,本來誰也不實行。整飭倫紀的文電是常有的,卻很少見紳士赤條條地躺在冰上面,將軍跳下汽車去負米。何況現在早長大了,看過幾部古書,買過幾本新書,什么《太平御覽》咧,《古孝子傳》咧,《人口問題》咧,《節制生育》咧,《二十世紀是兒童的世界》咧,可以抵抗被埋的理由多得很。不過彼一時,此一時,彼時我委實有點害怕:掘好深坑,不見黃金,連“搖咕咚”一同埋下去,蓋上土,踏得實實的,又有什么法子可想呢。我想,事情雖然未必實現,但我從此總怕聽到我的父母愁窮,怕看見我的白發的祖母,總覺得她是和我不兩立,至少,也是一個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礙的人。后來這印象日見其淡了,但總有一些留遺,一直到她去世——這大概是送給《二十四孝圖》的儒者所萬料不到的罷。
五月十日。
【析】 《朝花夕拾》中的文章主要是回憶舊事的記敘散文。但作者說過:“我常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然而委實不容易。目前是這么離奇,心里是這么蕪雜,”表明這些“舊事重提”并非完全與現實生活無關。作者又曾說這些作品“文體大概很雜亂”,這固然含有自謙的成分,但另一方面也的確道出了它們的特色。本文在這方面就較為突出,它不是純正的回憶敘事的散文,而明顯吸取了針砭時弊的雜文的一些寫法,是一篇具有雜文味的回憶性散文。
雜文筆法表現在本文中的一個突出的特征便是敘述與議論并重。作者將回憶與感想、抒情與諷刺和諧地結合起來。這在文章的前半部分比較明顯。這篇散文寫于1926年“三一八”慘案發生后不久,當時革命與反革命的斗爭十分激烈,為了維護反動統治,北洋軍閥政府一方面瘋狂鎮壓革命運動,一面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一股尊孔讀經的復古逆流,《二十四孝圖》、《百孝圖》等沉渣在社會上重新泛起。以“甲寅派”為代表的封建復古勢力爭相附和,叫嚷“讀經救國”,提倡文言,攻擊白話,胡適、陳西瀅等買辦資產階級文人也與他們沆瀣一氣,瘋狂地向“五四”新文化運動發起反撲。本文一開始,魯迅就以犀利的文字對這伙反動的復古勢力發出憤怒的詛咒,表示要用“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三個“最黑”的形容詞充分表達出魯迅對這些封建余孽的刻骨仇恨,作者還申明:“即使人死了真有靈魂,因這最惡的心,應該墮入地獄,也將絕不改悔?!边M一步表明同復古派誓不兩立、斗爭到底的決心。接著,作者夾敘夾議,回顧了“五四”文學革命以后兒童讀物的狀況,認為與外國相比,雖然很可憐,但總算“有圖有說”,可以看懂,有了進步??墒沁@種改革卻受到復古主義者的竭力“阻遏”,他們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沒有一絲樂趣。魯迅深刻地指出,封建復古主義的反動實質就是“吃人”,他們遠勝過《開河記》中蒸食小兒的麻叔謀,因為麻叔謀的“吃小孩究竟也還有限,不過盡他的一生”,“妨害白話者”卻“能使全中國化成一個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作者表示,他的這些話必然要招來敵人的誣蔑和攻擊,但這些他都不管,即使無意中撞上了“象牙之塔”,從半空中跌下來,就在跌下來的中途,當還未到地之前,還要說一遍:“只要對于白話來加以謀害者,都應該滅亡!”表現了魯迅捍衛“五四”文化革命成果的堅定立場。文中魯迅幾處借題發揮,運用雜文筆法,對“現代評論派”的陳西瀅之流攻擊自己的言論,順戈一刺,旁敲側擊,予以嘲諷,既增添了雜文意味,又始終未離全文主旨。
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主要憶述童年時期的生活,他通過自己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了“孝道”的虛偽性、殘酷性和欺騙性。這部分文字與前面相比,以敘述為主,議論減少了,用語看似也很平常,不如前面那樣辛辣,但若細加品味,則仍覺褒貶分明,愛憎強烈,意味深長,同樣具有雜文似的諷刺和批判效果。
《二十四孝圖》是舊時宣揚封建孝道的通俗讀物,而“孝”是封建倫理道德的核心,魯迅選擇它作為反面典型進行批判,深刻地揭露了復古主義者宣揚讀經勸孝的政治目的,無情地撕開了這些反動腐朽的東西的偽善面紗,使人們看清它們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的真面目。這種批判和揭露,作者主要不是通過議論說理來進行,而是真實地寫出自己幼時的親身感受來加以撻伐,行文中偶爾插進一點議論,寫來亦莊亦諧,又道出事情的本質。作者先寫自己對“孝”的最初認識,以為無非是“聽話”、“從命”、“以及長大之后,給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飯罷了”,及至見到《二十四孝圖》以后,才知道做“孝子”比這要“難到幾十幾百倍”?!抖男D》中記載的“子路負米”、“黃香扇枕”之類,他認為還“可以勉力仿效”,“陸績懷桔”也并不難,“哭竹生筍”就令人可疑,怕自己的“精誠未必會這樣感動天地”。一到“臥冰求鯉”,可就有性命之虞了,恐怕”鯉魚還不及游過來,”早已“冰破落水”,對這種騙人的鬼話進行辛辣的諷刺。如果說上面寫行孝之“難”是從整體上對“孝道”進行否定,那么下面作者重點舉出“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典型的例子,則是從“詐”這一方面對“孝道”進行深入批判。70多歲的老萊子本應扶一枝拐杖,但為了“娛親”,卻假惺惺玩著一個“搖咕咚”,尤其是老萊子的“詐跌”,使作者十分憎厭。魯迅還通過“老萊娛 親”古今不同敘述的比較,說明“后之君子”一定要把老萊子的真跌改成“詐跌”,有力地戳穿了道學先生們卑劣的手段和險惡的用心,揭露了“孝道”的虛偽性。至于郭巨為了作“孝子”,竟忍心掘坑,活埋親子,這簡直是以不情為倫紀,充分揭露了孝道的吃人本質??戳恕抖男D》后,魯迅已怕聽到父母愁窮,怕見到白發的祖母,總感到她們是和自己的生命有些妨礙的人,自己當時的這種心境充分說明封建衛道士宣揚的“孝道”不但沒有達到勸孝的目的,反而引起孩子們的反感與恐懼,使他們與長輩之間在感情上產生對立。最后作者譏諷道:“這大概是送給《二十四孝圖》的儒者所萬料不到的罷”!宣告了封建復古主義的必然失敗。這一部分以敘事為主,回憶中偶加議論,圍繞“孝”的“難”與“詐”,將憶敘往事同掊擊現實緊密結合起來,讀后使人感到深刻有力、回味無窮。
本文在藝術上的另一個特點是層次清楚,詳略得當。這篇散文主要是揭露封建孝道的反動本質,掊擊北洋軍閥政府及其御用文人復古倒退的反動行徑。全文前后兩部分緊緊圍繞這個中心展開敘述和議論,主線分明;從封建復古主文者反對白話這個問題入手,聯想古今的兒童讀物,引起對童年的回憶,然后過渡到對《二十四孝圖》的剖析。文中前半部分對當時社會上尊孔讀經逆流的揭露和抨擊,為后面深批封建“孝道”提供了現實依據;而后半部分對“孝道”本質的揭示又使人們對封建復古勢力的反動性、危害性和罪惡用心認識更加深刻。全文對宣揚“孝道”的樣板《二十四孝圖》的分析顯然是重點,但作者對其中孝子的故事又并非都加細述,而是抓住特點,分別輕重,寫來詳略得當。其中“子路負米”、“黃香扇枕”和“陸績懷桔”均著墨不多,寫這些可以勉力仿效的故事主要是為了襯托后者,因此后面的“哭竹生筍”、“臥冰求鯉”敘說得較為詳細,說明它們有悖常理,是騙人的鬼話。在對上述五例作了較為概括的敘述之后,接著作者用了大量篇幅深入剖析“老萊娛親”和“郭巨理兒”兩個故事,因為這是魯迅最“不解”、最“反感”,也是最能揭示“孝道”本質的兩件事。這樣安排,使文章層層深入,重點突出,更富于戰斗性。
上一篇:魯迅雜文《《三閑集》序言》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魯迅雜文《《二心集》序言》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