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②
萬里懸軍入③,千艘破海來。島夷多遠略④,殘寇有奇才⑤。黑闥心空壯⑥,包胥哭枉哀⑦。老成謀國善,邊釁肯輕開⑧。
其二
無備難為國,因循莫用兵⑨。江頭方破敵,城下已求盟⑩。不道藩籬撤(11),猶云蠻觸爭(12)。籌邊推德裕(13),妙算幾時成(14)!
注釋 ①光緒九年至十一年 (1883—1885),發生了法國侵略越南與中國的戰爭。法軍曾被劉永福的黑旗軍打敗,以后清軍在越南接連失敗,清廷接受法國要挾性談判,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法海軍又犯臺灣、福建、浙江沿海,老將馮子材在鎮南關大勝法軍。清政府卻“乘勝即收”,訂立停戰條約并撤兵,使法國取得了許多在華特權,達到了侵略目的。《擬杜感事》即擬杜甫所作的《感事》詩,同樣抒發了心憂國事的內容。原作四首,全為中法戰爭而發。②本首寫法軍來攻,氣勢洶洶。詩人以隋末起義將領劉黑闥比喻抗法名將劉永福; 以春秋時申包胥痛哭于秦廷以求發兵救楚的故事比喻自身關切國事,為國難痛哭不已。詩人切盼能有精明干練的將相之才解救邊境危機。③懸軍:深入敵方的孤軍。此指入侵越南的法軍。④島夷:指法國。島:海外。夷:外族。⑤殘寇:亦指法軍,蔑稱。“遠略”、“奇才”謂法軍取勝。⑥黑闥: 即劉黑闥。隋末清河漳南人。瓦崗軍將領。此以劉黑闥比喻抗法名將劉永福。⑦包胥:即申包胥,春秋時楚國貴族,與伍子胥為至交。吳用子胥計攻破楚國,他到秦求救,在宮廷痛哭七日夜,終使秦發兵救楚。此為詩人自比,喻自己關切國事,為國難而痛哭不已。⑧老成二句:如果有善于謀國的將才在,邊境的戰禍能輕易發生嗎?言下慨嘆朝中無人,致遭危難。⑨因循:沿襲舊規,照舊不改。⑩江頭二句:喻老將馮子材在鎮南關擊敗法軍,清政府中的投降派卻在取勝形勢下與法國簽訂停戰條約。(11)藩籬:用竹木編成的籬笆或圍柵,用以比喻門戶,引伸為屏障。(12)蠻觸: 語出 《莊子·則陽》,“有國于蝸之左角者,曰蠻氏;有國于蝸之右角者,曰觸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尸數萬。”后世稱因細故而引起的爭端為蠻觸之爭。(13)德裕: 即李德裕。唐大臣,武宗時居相位,力主削弱藩鎮。(14)妙算句:此句與前句相聯,以李德裕代指李鴻章等,諷刺其投降政策,稱其策為“妙算”,反話正說。因李鴻章主張“乘勝即收”,并與法使巴諾德簽訂和約,喪權辱國。
上一篇:允祉《扈蹕恭讀御制詩文恭紀二首》
下一篇:奕誌《拾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