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明代劇曲·明代雜劇·車任遠《蕉鹿夢》原文與翻譯、賞析
【水底魚兒】 (丑上) 夢覺相尋,紛紛役此心。何如無夢,得失總無憑。
【苦歧婆】 (丑)終朝尋趁,狐疑自哂,咋宵諦審,夢魂堪訊,愴惶欲攫市中金,且辨樓成蜃。
(丑見鹿,背云) 這人是本分的,且待我詐他一詐。(回云) 我有兩個鹿,怎么只是一個了? (生) 為何有兩個? (丑) 我夢中打一個,是昨日尋不著的; 昨日真打這一個,是夜來夢見的,豈不是兩個么?(生) 你這個人真是做夢。打時節是真,忘記了是夢,總是這個鹿,怎的賴我兩個?(丑)倒說我是做夢。若不是夢中打一個,我昨日不該做夢,若不是真打一個,你昨日不該拿回。定要還我兩個才罷。(生怒介) 你昨日問我世界,已認得我了,假托做夢來欺賴我,這鹿是我自打的,你自去尋那夢中打的。
【水底魚兒】 (生應上)得鹿何心,歸來恐未真。緣知夢里,覺后費追尋。
【大迓鼓】 (生)無端起禍因,把夢熊為釁,封豕相侵。自古道:晝之所為,夜之所夢。你昨日已自要賴我了。你憑將芻狗虛來窘,豈料冰狐實可嗔。我自漁人,你自樵人,有甚干涉。我自臨淵,汝還負薪。
【前腔】(丑)須當辨假真,把狙公且禁,狼子還馴。自古道:赤腳的趕鹿,著靴的吃肉,你也只是個釣魚的么,你羊裘漫自夸魚樂,貍德從知有獸心。只有樵夫打得鹿,不信你漁翁去拿得鹿,少不得官府也是明白的。你自探淵,咱須采薪。
《蕉鹿夢》 本事出于 《列子·周穆王》。劇寫樵夫烏有辰連綿雨后上山砍柴,偶得一鹿,藏之干水池中,并覆之蕉葉以防人見。后來他忘其所在,疑為夢境,歸途中曾向漁人魏無虞打聽并訴說夢中所見之事。魏無虞舍舟登岸,發現死鹿,載回家中,并向妻子訴說了樵夫做夢打鹿、自己撿到真鹿的事情。烏有辰失鹿回家,夜來又夢見藏鹿之處,并見到漁人魏無虞將鹿拿去。次日烏有辰尋路討鹿,來到東村魏無虞家。為人本分的魏無虞見烏有辰言之鑿鑿,答應還鹿。不想烏有辰卻陡起貪詐之心,訛詐索要兩頭鹿。兩人爭執不休,鬧到衙門。經士師、國相評判,認為 “世事原如夢,人生太認真”,最終將鹿中分二人。這個真幻錯雜、撲朔迷離的故事,主要通過真似夢、夢幻真的情節,通過夢幻感悟的結局,寓意人間世事的顛倒虛實,以點醒世間貪戀財貨、尚氣角力者。
樵夫烏有辰 (丑扮) 得鹿如夢,尋鹿如醒,這得失蹊蹺攪擾得他心緒不寧。為了這偶然得來之物,他思前想后、狐疑自忖: 難道得財心切,偏巧生幻? 難道橫財招惹,原是空虛?他怎么也搞不明白,為什么會得鹿似夢非真、失鹿似真非夢。正當他四處尋覓,來到東村口時,卻發現所見屋宇正如夢中布置,甚是詫異。征詢魏無虞 (生扮),方知昨日非夢,的的確確擄得一頭鹿。索要回來也就了了,可烏有辰卻貪欲障眼,耍起無賴,惹得魏無虞怒從心起,心有不甘。于是魏無虞毫不客氣地責備起樵夫烏有辰對自己的栽贓來。飛熊入夢,典出 《史記·齊太公世家》,是說周文王卜遇呂尚事,本來指的是帝王將得賢臣輔佐的征兆。這里用來形容烏有辰的“得鹿忘義”、反將夢鹿作為挑釁的理由。封豕,本義是大豬,喻指貪婪橫暴的家伙,這里借以形容強橫貪婪的烏有辰對自己的侵害。芻狗,一向被視為輕賤無用之物,借以指那只死鹿。漁翁魏無虞以芻狗虛妄指責樵夫烏有辰搬弄抵賴,實在不知尷尬羞恥,又表白自己如冰壺自潔,哪能遭此平白枉誣,今后我釣我的魚,你砍你的柴,再無干系。而烏有辰見他連先前那頭鹿也不還了,自己落得竹籃打水——一場空,真是氣急敗壞,指鼻子罵臉對魏無虞進行攻訐,還擺出一副決不善罷甘休的樣子,要讓官府辨明真假。狙公,本意是指那個朝三暮四的養猴人,這里比喻魏無虞賴鹿不還的反復無常。他還諷刺魏無虞,既然拿起了羊皮襖,就不要再假托清高,侈談什么觀魚之樂?狐貍從來貪婪狡詐、冰狐哪能自守清白。你打你的魚,我砍我的柴,打漁的怎可能獵到鹿,這樣的事,官府也會搞明白的。因失鹿的不忿,烏有辰甚至忘了自己因貪念財欲而起的騙詐行徑,一定要到士師那里討個說法,教訓一下這個他認為奪鹿賴鹿、貪饞刁蠻的人。
做為一部寓言劇,通過漁樵之間的互相攻訐,把原來沒有多少意趣的爭鹿事件敷衍得有聲有色、耐人尋味。兩個人物,漁翁魏無虞和樵夫烏有辰真假依倚、善惡交織的心理,也刻畫得切實逼真、出神入化。這一場紅塵糾紛,讓局中人暴露了本性、揭示了人在貪欲妄念支配下扭曲的靈魂; 這一場真幻風波,讓局外人終于悟出了真諦,啟發世俗之人于熱鬧處淡漠世心、莫爭蝸角之利,真正收到了以事娛人、以理悟人、以趣化人的效果。呂天成 《曲品》 說 “蕉鹿夢,甚有奇幻意,可喜。”明林宗氏眉批也說: “人能于夢曉夢,而不能于夢曉覺,是故終身游于大夢而不知覺也。于夢曉夢者,其唯至人乎?請以問之泠然御風者” (《盛明雜劇》),都道出了此劇借幻求真而感悟人生的道理。
上一篇:《蕉帕記·鬧婚》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虎囊彈·山門》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