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庭晚望
春庭聊縱望,樓臺自相隱。
窗梅落晚花,池竹開初筍。
泉鳴知水急,云來覺山近。
不愁花不飛,到畏花飛盡。
春天,標志著新一年又開始了,天地和同,萬木萌動欣榮,而在以農業生產為經濟主體的中國古代社會,它更撒播下豐收的祝愿、寄托著溫飽生存的希望,難怪乎先民們對之如此注重了,早在《詩經》和一些上古謠諺里,便屢有這方面的吟詠唱贊。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提高,人們的精神天地也愈益復雜豐富,就不僅僅是從單向的物質生活角度去觀察、認識世界,而是力圖多層多側地理解、把握它。所以,象春天的許多自然屬性的季節特征,諸如陽氣升騰、暖風滌凍,燕雁歸飛、桃杏始發的初春;滿眼姹紫嫣紅渲染就一片絢麗風光的盛春;乃至暮春的艷極終衰,子規啼殘、百花零落而綠枝暢茂,凡此等等景象,無不被賦于濃厚的主觀情緒與特定社會意義,由人們銳敏細膩地感受著,于心理生理上形成反應。或征兆戀情的和諧,或觸引離別相思之念和青春的寂寞渴求,或與年華遲暮、舊志成空的深長人生喟嘆交織到一起,種種不一,從而擁載著多向多層的指歸,吸引了歷代詩人墨客的興趣,成為不斷描寫抒發的傳統主題。
就這首詩來看,蕭愨也不過對晚春物色作了一番客觀描述,絕似密麗精致、敷色雅細的工筆畫,只是到了尾聯才略露惜花傷時之意而已,似無更深寄寓。但掩卷之余,又總覺得他那留連光景、愛慕春華的悵惘之情,象一絲絲煙霧輕輕地蘊潤在字里行間,雖淡淡,卻教人遲回低顧,難以釋然……不然你看,重重樓臺隱掩在沉沉暮靄中,化作一派朦朧,遮斷了居人遠望的目光,待低頭時,才忽見窗下梅花竟無言自落,池旁新筍悄悄萌發,一切都昭示著春光行將逝去。這里的“晚”字不僅切合題目的“春庭晚望”,顯然還涵納有韶華遲暮的深層意蘊,以扣實到上面的“落”字,并與下句的“初”字對映,從而暗暗透出花殘春歸的嘆息。第三聯的“泉鳴知水急,云來覺山近”兩句,通過聽覺聯想與視覺感受,描畫出一幅動態圖景,體現了對人生美好事物的熱愛和清曠瀟灑的審美趣味,恰恰呼應到尾聯“不愁花不飛,到(倒)畏花飛盡”上來。為什么呢?因為“花盡”時便是春歸日啊!這種事情讓人哀怨憂慮,但又無可奈何,就如同消逝了的年光永遠不能倒流,也只有徒然迷惘喟嘆一樣。全詩借情語結景,似離實合,便平添了深沉凝重的意味,避免只知堆砌羅列的瑣屑之病,故耐人諷詠。
蕭愨少時即負才名,由梁入北齊后更稱文壇重鎮,一般說來,他多為應制奉侍之作,詩風趨于輕綺浮華,過分注重字句的錘琢巧艷,以致雕刻造作,格調軟媚。這是時代風氣的熏染和個人特定文化背景使之然,不足為奇。然而他也有少數制作,精美又不失之于清新,流麗中隱寓峭拔之姿,寫景狀物既窮形盡態又有自然生動之趣,不致帶來碎亂板滯的憾病,本篇或屬這類佳作之一。
上一篇:敕勒歌|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春江花月夜|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