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明代劇曲·明代雜劇·桑紹良《獨樂園司馬入相》原文與翻譯、賞析
(正末扮司馬溫公上) 盛世逢春樂事多,疏狂況是酒中魔,鳥啼花放清明后,如此風光能幾何。老夫司馬君實是也,昨晚富司徒來請,今日宴會,我須索走一遭去也。(唱)
【中呂·粉蝶兒】攜的些家釀園蔬,杖青藜逍遙散步,赴花期為訪司徒。我則見砌瑤階、覆碧瓦、綠檐朱戶,蔭門欄槐影扶疏,正是那會耆英家常的主顧。
【醉春風】那里有朱履列三千,我只見蒼頭排四五。(俫云) 司馬老爹來了,待小人通報。(正末云) 你是富老爹的家人么?我且問你,(唱) 酒宴中貴客幾人來,你與我數數。(俫云) 只是文太尉老爹、王宣徽老爹,共老爹只有三位。(正末唱)原來是太尉軒車、又打上宣徽的儀從和俺這翰林的風度。
(相見科) (富云) 小宴久設,端明大人請坐。(正末云) 我們斯文雅會,司徒大人為何如此盛設?(唱)
【迎仙客】 華宴開玳瑁,朱箔卷珊瑚,象板銀箏簫間楚,玉斝酒霞流,寶鼎香云吐,真個是相府的規模。老先生可有平泉富? (云) 司徒大人七十九,太尉大人七十七,宣徽大人七十一,俱是高壽。你看鶴發童顏,眼明手快,恰似五六旬的一般,真個頤養天和、陸地神仙也。(唱)
【紅繡鞋】 紅灼灼童顏酒助,白皚皚鶴發霜涂,強健筋骨嫩肌膚,多因你丹田如鐵壘,因此上銀海賽冰壺。你敢則會降龍能伏虎。(富與眾行酒科) (云) 草堂薄設,請三位大人滿飲幾杯者。(文云) 暮春時節,萬卉爭艷,是好景致也。(王云) 對此好景致,頓增豪興,須是盡量飲幾杯也。(正末唱)
【普天樂】竹影散涼陰,花氣凝香物,尋舊壘鶯喚新雛。春來愛日長,老去傷年暮,美景良辰休耽誤。對東風一任葫蘆,碧甕底刮干剩觚。畫欄邊敲殘羯鼓,翠盤中舞困花奴。
(富云) 唐時,白樂天有個香山會,我朝杜丞相,有個雎陽會,皆是斯文儒雅。今日,我們這個耆英會敢也與他相似么?(正末唱)
【快活三】擅風流、氣不粗、結金蘭、德不孤,則俺這耆英名今日重留都,怎肯把好事讓前人做。
(文云) 這洛城中有個妙覺寺,十分雄麗,寺內牡丹盛開。我們留些余興,看上一遭去者。(王云) 這個最好,便請移步。(眾行科) (正末唱)
【朝天子】步平莎坦途,訪靈山佛屠,這便是西來路。(眾父老兒童上云)呀,這是耆英會眾老爹,我們正要看一看。呀,你看他衣冠俊偉,舉止安閑,真個快睹也!(俫喝云)你們是什么人?退后些! (正末唱) 馬前頭踏慢傳呼,休惹得街坊怒。一任教父老追隨、兒童擁護。密匝匝,人似堵,這個說快睹,那個說快睹,擅當時齒德爵俱無負。
(眾跪云) 小百姓知道眾老爹結耆英會,但不認得四位老爹是誰?愿老爹指示小人知道。(正末云) 你們起來,聽我說與你者。(指富、文唱)
【四邊靜】 他也曾封韓封潞,出擁旌旄,入登臺輔。(眾云)這幾位年高的原來是韓國公富老爹、潞國公文老爹。(正末指王唱)他也曾玉殿傳臚,長楊獻賦。(眾云)這一位年級差高的原來是宣徽王狀元老爹。只是老爹年紀未甚高大,你端的是誰?(正末唱)則俺是大中大夫,狄兼暮,權補足香山數。
(眾云) 原來是端明司馬老爹。你看他四位啊,果然不枉了耆英會也。(下) (富云) 卻早來到妙覺寺中,你看,宮殿高聳,廊廡寬宏,是好景致也! (正末唱)
【耍孩兒】 嵯峨宮殿把金仙塑,不讓諸天洞府。飛云棟宇瑞煙浮,焰輝煌金碧模糊。欄桿宛轉沉香刻,階砌玲瓏玉石鋪,檐鐸黃金鍍。繞庭院蒼松翠竹,遍池塘細柳新蒲。
(文云) 此寺中有許多牡丹,我們看上一看。(王云) 是好牡丹! 你看紅紫爛漫,黃白芬芳,真個國色天香也。(正末唱)
【四煞】魏家紫洛下傳,姚家黃別處無,天香國色真堪慕。栽培常引清泉灌,愛護須將蔓草除,蜂蝶休相妒。避風臺筑成疊石,藏春帳結成流蘇。
【三煞】紅的呵似抹朱,白的呵如膩酥。幾株妖艷攙青素,柔風慢擺能旋舞,膏雨輕沾慣洗梳。(云)古人云:善識牡丹者,見根荄而知高下,其次識萌芽。若夫見花而后識者,風斯下矣。(唱) 猛可里,心頭悟,若能夠識根荄于秋后,煞強如夸富貴在春初。
(富云) 天色晚了,我們回去吧。(正末唱)
【二煞】尋春興未闌,看花日已晡,破青云露出蟾宮兔。比及的歸家錦帳迷蝴蝶,先且則回首黃陵聽鷓鴣。這其間分散了歡娛部,只今宵權將手撒,到明朝再把頭扶。
(文云)昔日香山九老皆畫其像于普明寺廊廡壁上,我見這妙覺寺廡壁潔凈,堪以畫圖,此間有個畫士叫鄭奐的,畫的最好,可請他來圖畫我三人于上,以紀一時盛事。如何? (富云) 說的最當。明日就請他來圖畫便了。
【煞尾】將咱的老容貌寫入個小畫圖,等閑將妙覺寺東西廡,真個倒勝似云臺壁上的土。
此劇簡稱 《獨樂園》。劇寫宋代翰林學士司馬光,屢次上疏進諫,反對王安石變法,未被采納,因而懇求 “出官散地”,被授 “西京御史留臺” 之職。司馬光到洛陽筑 “獨樂園” 閑居,潛心編撰 《資治通鑒》。原平章正事富弼致仕,也在洛陽居住,與文彥博等十余位七十歲以上的老臣結 “耆英會”,司馬光雖然未到七十,但因人品學問為世所重,也被請入會。一日,富弼請其他十二賢赴會,與王拱臣、文彥博、司馬光飲酒談天,又乘興游妙覺寺賞牡丹,仿香山九老故事,畫圖像于寺壁,以紀盛事。適值司馬光生辰,洛下諸賢相集祝壽。司馬光編撰 《資治通鑒》,歷時十九年,終于完成,上呈御覽,甚獲嘉許。這時王安石已退位,呂惠卿也被放逐,因此擢升司馬光為門下侍郎參知政事。司馬光上任后改革弊政,廢除新法,與西夏、契丹通好,并舉薦耆英會諸賢于朝。皇帝因其除害興利,進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封溫國公。
《遠山堂劇品》 將該劇列入 “妙品”,誤署 “蘇澹作”,評云: “妙在從君實口角中討出神情。此于移商換羽外,別是錘爐,即在元曲,亦稱上乘。” 王季烈 《孤本元明雜劇提要》 云: “作道學語而絕無腐儒氣,用經書注而脫盡帖括氣。為正人君子寫照,而機趣橫生,毫不板滯。”
本折寫的是司馬光應約去富府參加耆英聚會,以及赴妙覺寺賞花的故事。整個劇情從司馬光赴約寫起,園中美景、席間應酬、路上偶遇、寺里看花,一個個場景接踵而至,一層層變化宛轉起伏,在不長的篇幅中融入了如此豐富的內容卻絲毫不讓人有倉促、繁雜的感覺,隨著時間的推移、情節的變幻,觀眾在清詞麗句、詩情畫意之中感受到的是賞心悅目的氣氛和主人公雍容仁厚的襟懷。在表現人物方面,劇中著意通過大量的唱腔和念白來展現司馬光的情懷和氣度,從 “攜的些家釀園蔬,杖青藜逍遙散步” 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隱居者甘于寂寞、悠然自得的情懷;從 “春來愛日長,老去傷年暮,美景良辰休耽誤。對東風一任葫蘆,碧甕底刮干剩觚,畫欄邊敲殘羯鼓,翠盤中舞困花奴” 中,我們又能體會老人借酒縱情、豪情不減的性格; 從“馬前頭踏慢傳呼,休惹得街坊怒。一任教父老追隨、兒童擁護” 中我們不難發現這位昔日高官平易近人、不擺權勢的品格; 從 “若能夠識根荄于秋后,煞強如夸富貴在春初” 中我們還會意識到一位學者所具有的敏銳的觀察力和過人的智慧。而所有這一切,都是在賞花觀景、觥籌交錯的喧鬧氣氛中自然流露出來的,既然落筆無痕,也就讓人感受頗深。這種不動聲色、潛移默化的效果,是藝術創作中很值得稱道的境界。
在劇本的結構上,作者很好的處理了主與次、動與靜的關系,從開場到結束,正末始終處于主導地位,既是穿針引線的脈絡,又是眾星捧月的焦點,不同人物的變換隨著他的進退而出現,各種景物的形象通過它的描述而展開,所以,盡管劇中人物眾多,頭緒繁雜,但卻沒有給觀眾任何紛亂、擁擠的感覺。而且,幾乎正是在這種繁而不亂、如行云流水一般的情節變幻中,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得到了充分的揭示,作者的創作思想和審美趣味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現。通觀全劇,作者在情節的處理上不離不疏、輕重有度,沒有讓人物淹沒在情節的堆砌中,也沒有使性格成為空洞的概念。這種收放自如的境界,堪稱戲劇創作的大手筆。
上一篇:《牡丹亭·驚夢》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玉玦記·投賢》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