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天祥·亂礁洋》鑒賞
自北海渡揚子江,至蘇州洋,其間最難得山,僅得蛇山、洋山大小山數山而已。自入浙東,山漸多,入亂礁洋,青翠萬迭,如畫圖中。在洋中者,或高或低,或大或小,與水相擊觸,奇怪不可名狀。其在兩旁者,如岸上山叢山,實則皆在海中,非有畔際。是日風小浪微,舟行石間,天巧捷出,令人應接不暇,殆神仙國也。孤憤愁絕中,為之心廣目明,是行為不虛云。
(《文山先生全集》)
德祐二年 (1276) ,文天祥奉使與元軍談判,被扣留,至鎮江得間脫逃,展轉而抵福州。途中,歷盡艱險,九死一生,“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 (《指南錄后序》) 。在海上漂流時,幾為鯨波所吞。一日,小舟行到一群礁石之間,見到一派奇觀美景,頓時心曠神怡。這對一個身在患難之中,日夜為窮餓困乏、憂愁悲憤所煎迫的人來說,是難得的機緣和享受。
海上碧波萬頃,有一種浩瀚渾茫之美,但久行海上,若看來看去,只是一片汪洋,也會使人覺得單調。如果有山,情況就會改觀。故前人觀照、描繪大海,每及山巒、島嶼。曹操《觀滄海》 云: “水何澹澹,山島聳峙。” 此篇自北海、揚子江一路敘來,謂其間“最難得山”,僅有“數山而已”。因為缺山,所以海景也不足觀。這是為下文作陪襯。“自入浙東,山漸多”,越往前行,越近佳境。及至亂礁洋,“青翠萬迭,如畫圖中”,燦然眩人目睛,這是最佳最美境界。此種“漸入佳境”的敘述方法,頗具吸引力。下面是對礁石的具體描繪。“或高或低,或大或小,與水相擊觸”,是說礁石形狀各不相同,奇奇怪怪。“山叢山”是說礁石委積重迭,如植根陸地,這在但見一片汪洋的海上,可謂珍奇。接著寫舟行礁石間的感覺,如入“神仙國”。“天巧捷出”,礁石似也有情,特地為愁人效獻種種奇巧。最后寫自己心情的變化,可見山水美能令人解憂消愁,使人樂觀開朗,見到希望。
此文寫景、敘事、抒情結合在一起,語言簡練質樸,句句都有著落,章法秩然有序。作者又有紀行詩,錄以參讀,更覺有味。詩云:
海山仙子國,邂逅寄孤蓬。萬象畫圖里,千崖玉界中。風搖春浪軟,礁激暮潮雄。云氣東南密,龍騰上碧空。
“東南”、“龍騰”云云,指益王建大元帥府于福州,將即帝位。詩與文都含有一種舒暢明快的情調,這是因為作者受到山水的感觸,見到恢復的希望。
上一篇:《宋·蘇軾·書柳子厚牛賦后》鑒賞
下一篇:《宋·秦觀·二侯說》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