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金元詩歌·楊維楨·題蘇武牧羊圖》鑒賞
楊維楨
未入麒麟閣,時時望帝鄉。
寄書元有雁,食雪不離羊。
旄盡風霜節,心懸日月光。
李陵何以別,涕淚滿河梁。
這是一首為《蘇武牧羊圖》題寫的“題畫詩”,主要是歌贊蘇武的堅貞不渝的民族氣節。在異族統治下,對于這類題材常會引起人們的喜好。在我們選讀的作品中,不是有不少這樣的作品嗎?它們借詠史來抒發自己傷今之感,或者用歷史材料來宣揚自己什么主張等等。楊維楨這首《題蘇武牧羊圖》,也正是屬于這類作品。
* * * *
這首五律,主要有兩層意思:
前六句是一層意思,主要贊蘇武之不屈精神。它用了大量典實描述蘇武出使匈奴被扣而堅貞不渝,持節牧羊,啃雪吞氈的矢志不移的高尚情操。這是此詩的主體部分。
后二句,則以李陵與蘇武作比,微諷了生降匈奴的李陵。諷陵還是為了反襯蘇武的高風亮節,使其形象更加高大,令人敬仰。
* * * *
由于此詩用典較多,以下加以集中詮釋——
麒麟閣——漢時恭供功臣們畫像的處所。漢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畫功臣十一人之像,懸于麒麟閣。其中第十一人為蘇武。
鴻雁帛書——典出《漢書·蘇武傳》,漢昭帝時,匈奴和親通好,漢朝要求放還蘇武等人,匈奴騙說武已死,后又使臣去催要,原漢假吏常惠請其守者同往,當夜得見漢使,把自己情況細說了一遍,并教漢使對單于說:“漢天子在上林苑打獵,言武等在某大澤中。”漢使大喜,就依常惠所說責問單于。單于著謊,事已敗露,只得道歉說:“蘇武他們確實還在。”蘇武還漢時,須發盡白。此元,即“原”。
食雪牧羊——蘇武不肯投降,就將其關在大地窖里,不給飯與水。恰巧天下了雪,蘇武躺在地窖中,一口雪、一撮氈,一口口地硬吞下肚。居然數日不死。匈奴以為蘇武是神祗,即將其流放到沒有人煙的北海邊去牧公羊。并說:“到了公羊(羝)產下小羊時,方準回國。”匈奴有意刁難,扣留不放。
漢節旄盡——此事仍出《漢書·蘇武傳》。蘇武到了北海之后,匈奴不給糧食,只得自掘野鼠之藏糧(草子、干果等)來充饑。每日柱漢節牧羊,不管睡覺或起身都帶著它,弄得節上的旄牛毛都脫光了。
李陵道別——李陵原是漢武帝時與匈奴對陣,因戰敗無援而生降的。聽說蘇武被扣十九年后又得歸漢。于是,李陵備酒席去道賀送別。《文選》有一首托名李陵之詩:“攜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亡。”后人以為這是送別蘇武的詩。楊維楨引用此典是說,李陵生降匈奴,蘇武不辱使命,終于持節歸漢,試問何以為情?哪懺悔之淚,流成了海,甚至掩沒了河上的橋梁,極言其后悔不及。
* * * *
以下語譯全詩——
當你正在樹立功勛,
為自己掛像麒麟閣準備獻軀;
怎能不時刻記掛著、守望著,
我那熱愛的祖國京都?!
沒有想到,
“鴻雁傳書”的妙計,竟能幫你走上歸途;
但在這以前,
你是受盡了北海吞雪牧羊之苦的“餓俘”。
“漢節”,是祖國象征、民族精神,
盡管“節旄”脫盡,也不能不全力衛護;
你那磊落的心地呵,
懸著光明正大的日月,豪光滿鋪!
李陵聞訊趕來,
特為你歸漢置酒相祝;
你那守節不阿的無畏精神呵,
怎不教人涕淚雙流,痛激肺腑!
這首五律,在寫法上比較簡明平順,層次清晰。它以廣為傳頌的“蘇武牧羊”故事為詩之本事,通過大量用典來組成詩篇,并在其中拎出兩個歷史人物的不同表現,進行了鮮明的對比,達到了突出詩旨的目標。這就是:歌頌不屈的斗爭精神和堅貞的民族氣節。這些說明,作者的詩藝不俗,導向正確。
上一篇:《兩宋詞·辛棄疾·青玉案·元夕》鑒賞
下一篇:《兩宋詩歌·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選一)》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