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
烏紗白帽儼然官,不倒原來泥半團。
忽然將汝來打破,通身何處有心肝!
齊白石(1863—1957),現代書畫家、篆刻家。 原名純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別署木居士、借山吟館主者、寄萍老人等,湖南湘潭人。早年曾為木工,后結交當地文人,攻習繪畫、詩文、篆刻、書法。中年多次出游,五十七歲后定居北京,專以鬻畫治印為業。藝術上推崇徐渭、八太、石濤、李鱓及吳昌碩諸家;六十歲后,畫風遽變,融合傳統寫意畫和民間繪畫表現技法,自成一家。擅作花鳥蟲魚,筆墨雄健,造型簡樸,色彩鮮明熱烈。亦畫山水、人物。與藝術大師吳昌碩齊名,人稱“南吳北齊”。五十年代又獲“中國人民杰出的藝術家”稱號,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齊白石的藝術創作極為勤奮。據不完全的統計,他一生作畫四萬多幅,詩數千首,其繪畫的題材和主題范圍非常廣泛,既有大量的描寫、贊頌真善美的,又不乏鞭撻假惡丑的;既有取自廣闊豐富的自然界的,又不乏取自種種社會形相之作。且不說他曾畫過歷來文人畫所不屑畫的白菜、芋頭、 算盤、燈臺、柴筢、蒲扇……也不說他畫蝦數十年始得其神,就說他筆下多次出現的不倒翁,也是根植于生活,與人民情感息息相通的產物。
在齊白石生活的那個時代,作為兒童玩具,不倒翁在街頭巷尾,店鋪小攤到處可見。然而齊白石畫不倒翁,決不是為玩具寫生。清代善于以繪畫寓意象征的鄭板橋在《題蘭竹石調寄一剪梅》中寫道: “借君莫作畫圖看,文里機閑,字里機關。”這一讀畫要訣,完全適用于齊白石的《不倒翁》。
先看“畫里機關”。作為玩具的不倒翁,上部往往是白發蒼蒼、滿臉堆笑而其中空空如也的泥塑老翁形象,下部則是特別重的半球形實體,因而兒童不管用力往哪方推,它總能搖搖擺擺地復趨原狀。不倒翁之名即由此而來。齊白石的“畫里機關”在于給以改頭換面,突出其頭戴烏紗,身穿官袍,鼻梁涂白,胡須撇翹的小丑型官吏,然而從人物下部呈渾圓的形態來看,又不失泥塑不倒翁的基本特征。可見,此畫是以官吏為題材的。
再析“字里機關”。畫家在題詩后又補書道:
大兒以為巧物,語余遠游時攜至長安,作模樣,供諸小兒之需。不知此物天下無處不有也……
機竅關捩就在最后一句,這既是指玩具不倒翁,又一語雙關地指向了黑暗丑惡的社會,當時,不倒翁式的貪官污吏確實是無處不有的。
白石的題詩更有“字里機關”,它是絕妙的譏刺、辛辣的嘲諷。
“烏紗白帽儼然官”。烏紗帽,這是官職權勢的象征。“儼然官”,像煞有介事,擺出一幅官架子。這是指出它們一方面仗勢嚇人,橫行不法;另一方面又借以掩飾自己,把邪惡裝成正經,把空虛扮作充實,把無價值假冒為有價值……
“不倒原來泥半團”。在舊社會,貪官污吏可說是無處不有,比比皆是,層出不窮,愈演愈烈,對于他們,可說是打不翻,推不倒,即使倒了也能總能起來。這些人深深懂得《紅樓夢》 “護官符”中所謂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因而狼狽為奸,互相勾結,力求保持自身“不倒”的地位和架勢。 齊白石用“不倒”二字,表達了他對于貪贓枉法的舊官僚的深惡痛絕。“原來泥半團”,更是鞭辟入里。詩句透過現象,進一步揭露本質,原來這些貪官污吏,一無德,二無才,是一文不值的半團泥土做成的。
“忽然將汝來打破,通身何處有心肝! ”這兩句詩,對于貪官污吏的形象塑造來說,同樣體現了齊白石關于藝術美的論述: “妙在似與不似之間”。貪污腐化的官吏畢竟是肉身的人,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打破”的,只有泥塑玩具不倒翁才一打就破,這是二者的“不似”之處;然而這伙官吏天良喪盡,壞事作絕,可謂毫無心肝,就這一點上說,他們和泥塑玩具不倒翁體內空洞無物又是相同的,這是“似”的一面。齊白石另一首《題不倒翁》也這樣寫道:
能供兒戲此翁乖,倒不須扶自起來。
頭上齊眉紗帽里,雖無肝膽有官階。
這都是借題發揮,指桑罵槐,剝去貪官污吏的偽裝假面,使其丑惡靈魂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真可謂揶揄抨擊, 痛快淋漓!《題不倒翁》,是題畫詩,也是妙趣橫溢、令人忍俊不禁的諷刺詩,它更使畫面形象也富于漫畫般的喜劇性。在詩中,齊白石作為杰出的人民藝術家,既表現出高度的機智、才能,又表現出對貪官污吏強烈的憤慨憎惡之情。
上一篇:《陰山畫虎圖》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東坡畫竹》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