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詩歌·翁方綱·望羅浮》鑒賞
翁方綱
只有濛濛意,人家與釣磯。
寺門鐘乍起,樵客徑猶非。
四百層泉落,三千丈翠飛。
與誰參畫理,半面盡斜暉。
本篇詩題的羅浮,是山名。它位于廣東博羅縣境內東江之畔,跨博羅、增城和龍門等三縣。據古籍記載,羅浮本為二山:羅山,古已有之;浮山則為蓬萊仙山之左股,由東海飄浮而來,倚羅山之東北,由橫亙之鐵橋峰相聯,還有羅水南流入海。其山多洞壑奇崖和溪流飛瀑,為道教的“第七洞天”、“第三十二泉源福地”,是廣東重要的覽勝地之一。
此詩為翁方綱若干寫景詩之一,是比較清新的一首。它著重描寫羅浮的山光水色,文字顯豁,略講即可。
* * * *
一、釋詞:
釣磯——水邊可作垂釣之磯巖,俗曰“釣魚臺”。如歷史上著名的“釣臺”有:浙江富春江東漢嚴子陵釣魚臺,陜西寶雞磻溪上的周代姜子牙釣臺和江蘇淮安之北的漢韓信釣臺等。此指羅浮山羅水上的釣魚處。
徑猶非——徑,小路;在山氣迷濛下,連山間小路也難以別識。
層泉與翠飛——層泉,是指山澗上多層級的泉瀑,瀑流層層迭迭;翠飛,形容碧水飛濺的瀑流。詩中用了“四百層泉”與“三千飛翠”之句,是為了照應律詩對仗需要所取的約數,并非實指。據《讀史方輿紀要·廣東名山》裁,羅浮山,其山袤直500里,高3600丈,峰巒4327座,山嶺15條,洞壑72個,還有溪澗、瀑布之屬,計989處,確是宇內之名山,廣東之重鎮。
參(cān餐)——本指檢驗與參證,此處是體驗或體味的意思。
半面與斜暉——半面,謂山之西面;斜暉,即西斜之夕陽。
二、語譯:
山氣氤氳,一片迷茫;
幾戶人家和釣磯,依稀可見。
山門啟處,鐘聲乍起;
一條帶嵐樵客小徑,難以辨認。
迭迭峰巒四百座,綿延數百里;
谷谷層泉三千處,處處盡飛翠。
風景似畫,誰能參透其中奧妙畫理?
山西夕陽斜照,山東云影留蔭,
山色半明半暗。
三、詩旨:
這是一首寫瞭望所得的羅浮山景,并非親歷。但是,詩歌卻把一座方圓數百里,馳名遐邇的羅浮山光水色,描繪得既有色有聲,又略帶隱綽的朦朧美,惹人特別喜愛。乍看,此詩似乎是一首純粹的寫景詩,沒有什么深遠的興寄,但它正是通過詩歌情、意、境的過細描摹與刻畫,激起人們回歸大自然的渴望,對祖國山河的熱愛。這正是本詩詩旨之所在,值得細細咀嚼。
上一篇:《兩宋詞·柳永·望海潮·東南形勝》鑒賞
下一篇:《清代、近代詞·張惠言·木蘭花慢·楊花》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