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顧炎武·又酬傅處士次韻》原文賞析
愁聽關塞遍吹笳,不見中原有戰(zhàn)車。三戶已亡熊繹國,一成猶啟少康家。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待得漢廷明詔近,五湖同覓釣魚槎。
“傅處士”,即明亡隱居的傅山,有強烈的民族氣節(jié),其詩有“生憎褚彥興齊國,喜道陶潛是晉人”,表示對有無大節(jié)者的愛憎。顧炎武很器重他,在《廣師篇》說過:“蕭然物外,自得天機,吾不如傅青主。”康熙二年(1663),作者游山西,拜訪了他,相互唱和,留詩三首。此為其一。
當時抗清形勢已轉入最后的低潮,除臺灣鄭成功一旗獨豎外,其余蕩然無存,明宗室夷除零落。詩人同題其一之“陵闕生哀回夕照,河山垂淚發(fā)春花”,就是當時局勢的寫照,心情是極為壓抑的。故此首起句即沉沉地感嘆:“愁聽關塞遍吹笳,不見中原有戰(zhàn)車。”此年前(康熙元年),作者拜謁十三陵后,“折而南,謁恒岳,逾井陘,抵太原”,所見清政愈趨鞏固,統(tǒng)治更為嚴密,欲訪尋遺民同志抗清,比起在順治年間的“豈有田子春,尚守盧龍塞”(《玉田道中》)的尋覓更為困頓。足跡所至,關塞遍布清軍,響徹著敵軍的號角笳聲,北方大地壓根兒看不到抗清復明的武裝力量——戰(zhàn)車(作者《郡國利病書》記有戚繼光以車騎合練語)。期見而“不見”,不忍所見卻“愁聽滿耳”,強清和亡明消長如此,殘酷的現(xiàn)實,不能不使這位復明斗士發(fā)出揮戈返日無望的浩嘆——“三戶已亡熊繹國”!“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國南民的雄聲,曾給予他多少希望,然而歷史卻按著悲劇航道推進,如同虎狼之秦掃滅楚國一樣,南明也早“已亡”殆盡,這自然就促迫詩人有陵闕生哀,河山垂淚的揪心痛楚了。
但對于顧炎武這樣歷經(jīng)磨難的人,反清的烈火是不會隨著局勢的不斷惡化而熄滅的。南明雖則復歸無望,則繼而轉為寄托華夏人民“必有圣人,以繼周漢”,“如冬復如春,日月如更旦”(《書女媧廟》),反清滅清的希望依然在胸中熊熊燃燒,而每見于篇什,暢發(fā)“合見文公還晉國,應隨蘇武入長安” (《十九年元旦》) 的高唱; 企望“湯降文生自不遲,吾將翹足而待之” (《羌胡行》) 的機運到來。于艱難中仍望勢轉時來,夏后重祀,甚至于振臂高呼:“不見風陵之堆高突兀,沒入河中尋復出,天回地轉無多日。”(《書女媧廟》)正是這種 “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浩然之志,使他窮且益堅,老而彌篤。他在明統(tǒng)已絕的去年,獲悉南明永歷帝處死云南,就郁積著“時來夏后還重祀,識定凡君自未亡”(《三月十九日有事于欑宮時聞緬國之報》) 的期望。積念重現(xiàn),而想起《左傳·哀公元年》記載的上古夏后少康,遇難逃奔有虞,邑地僅有田一成 (方十里為 “成”),有眾一旅,猶能以收夏民,復禹之績。他認為少康中興史遲早會重現(xiàn),故迸發(fā)出 “一成猶啟少康家”的熱望,此句的“猶啟”和上句的 “死亡”,轉折迅疾,可以想見,詩人的熱血在胸中奔突。
“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是對上聯(lián) “已亡”、“猶啟”的進一步生發(fā)。希望充懷,生機勃發(fā),熱衷流注,難以遏止。兩句一意,一氣浩瀚流轉,沛然莫能御之。這是詩人至死不息的生命之歌,其筆力之老健,精力之彌滿,比起去年的 “遠路不須愁日暮,老年終日望河清” (《五十初度時在昌平》),更具熱望和張力。這耀人眼目的老樹著花、動人心魄的蒼龍行雨,激勵來者,足傳千古。這里的 “還”、“更”和頷聯(lián)的 “猶”字,長氣貫注,與“已”字在氣脈上前后拗折、頓挫,風神沉毅雄厚,鐵中錚錚,而撐柱全詩。
涌現(xiàn)于尾聯(lián)的是個雨過花開、春光融融的結尾: “待得漢廷明詔近,五湖同覓釣魚槎”,是說等到天回地轉故國恢復之日,那時自己將功成身退,像范蠡重興越國后即悠游五湖,再去過幾天隱居消散的日子。傅山明亡隱居,著道士裝行醫(yī),表示對新朝的反感。其 《晤言寧人先生還村途中嘆息有詩》有句云 “方外不嫻新世界”,雖含冷嘲,但畢竟缺乏一種斗爭姿態(tài)。顧炎武這首和詩,向朋友袒露熾熱胸懷,這兩句是他美好的理想,也寄寓著對友人熱切的勸慰,委婉地指出現(xiàn)在還不是隱居輕松之時,希望傅山也能老樹著花 (傅長顧七歲,時年五十八)奮起斗爭,不要過早地就去 “臨風吹短笛,劚雪荷長镵”(《贈傅處士》),此即 “待得”、“同見”的另一層意思。如果尋思不錯,那么這首應酬詩,就確實 “無一應酬語” (近人徐頌洛語)。
這種鋒芒外露的詩篇,在當時會隨時帶來殺身滅族的慘禍,故傅山就有 “天涯之子對,真氣不吾緘” 的感慨。清代文字獄是出名的,就在作者寫這首詩的同年,《明史》文字獄案發(fā), 莊廷鑨被開棺戮尸, 株連所及,凡殺七十二人, 發(fā)配數(shù)百人。讀其詩, 足令后之伏案披卷者長坐肅然。
上一篇:古詩《黃宗羲·臥病旬月未已閑書所感》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姚燮·雙鴆篇》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