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詩歌·翁卷·寶冠寺》鑒賞
翁卷
山多猿鳥群,永日絕囂氛。
一澗水流出,幾房僧共聞。
柱筇粘落葉,拂石動寒云。
誰昔來營此,尋碑看記文。
這首五律錄自翁卷專集《葦碧軒詩集》。是他與“四靈”其他詩人同游樂清雁蕩山時所寫。他還寫了雁蕩山的其他若干寺觀,如能仁寺、石門庵等。
翁卷是不仕不紳的著名布衣詩人,在他游歷各地名山勝水中,常常訪僧問道,且又以詩系之。因此,“寺觀詩”就成了他的記游詩中的一個“專列”,此類詩在他現存詩歌中所占比重相當大,約有十分之一左右。現在,我們選讀的這首《寶冠寺》是其中的杰構。
* * * *
寶冠寺是“雁蕩十八古剎”之一,是非常著名的。它建于北宋仁宗天圣年間,是座擁有一、二百年“寺齡”的古剎。在這里,詩人一下就把我們帶進了詩篇營造的藝術境界:似乎隱約聞到群鳥爭鳴、眾猿啼笑和澗水涓涓之聲;又仿佛見到一座經受時間風雨沖刷的古寺,靜穆地蹲坐在山環水抱之中。這時,一位叟者在柱杖游賞。他拂石拔草,刷理寺碑,細觀碑記,認真地尋覓著已經逝去一、二百年的古剎歷史。柱筇,即柱拐杖。筇(qióng窮),原是一種竹,叫筇。筇竹,可以作杖,因即稱杖為“筇”。
這就是此詩的大體內容。詩中這些富豐藝術形象和信息,使人引起更多的聯想和更多的啟迪。可是,這些統統都在只有四十個字的狹小篇幅之中。因此,可知翁詩的容量之大和詩人藝術技巧之高超。也可證劉克莊的“有時千載事,只在一聯中”的贊語不謬。
他的另一首《能仁寺》(雁蕩山),寫的也有類似的情趣與韻味。詩云:
芙蓉峰入天,寺與此峰連。
得見是冬月,要來從昔年。
寒潭盛塔影,古林帶廚煙。
偶值高僧出,禪床坐默然。
詩人用了生動精彩的詩語,把一個古剎內外的插天碧峰、寒潭塔影、古林廚煙和山僧坐禪等等幽美環境和寺僧情志,勾畫得多么鮮明、清麗和富有情趣! 讀著此詩,不禁令人流連于詩人所點染的畫圖之中。
翁卷這類“寺觀詩”,實際上是一些以僧寺、道觀為題材的記游詩,也是另一類的寫景詩。如果翻閱他的詩集,還會發現一些正宗的寫景小詩,很逗人喜歡。比如《野望》:
一天秋色冷晴灣,無數峰戀遠近間。
閑上山來看野水,忽于水底見青山。
把一個小村的秋色美景,非常傳神地描繪了出來,雋永的韻味,十分引人。他的《鄉村四月》,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詩云: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桑蠶又插田。
它用平實質樸語言,描繪了春夏之交浙南農村的景況,贊美了農民既緊張又寧靜的生活。白滿川,即水滿河。因河水受天光影響泛出一片白光。一說,指平原稻田浸滿了水。兩說均通,前者似更符合實際。
上一篇:《近代詩歌·柳亞子·孤憤》鑒賞
下一篇:《明代詩歌·楊慎·宿金沙江》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