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毛奇齡·贈柳生》原文賞析
流落人間柳敬亭,消除豪氣鬢星星。江南多少前朝事,說與人間不忍聽。
柳生,即柳敬亭,善說書,為明清之際著名說書藝人。本姓曹,因得罪逃亡在外,改姓柳。曾在明末抗清將領左良玉幕下,頗受左的賞識,左死后大部分時間是在市民中間說書。為人能辨善惡,表達人民愛憎,明亡后,更借說書抒發胸中的慷慨悲涼情緒,死時年約九十。他說書的技巧非常高明,黃宗羲在《柳敬亭傳》中說:“五方土音,鄉俗好尚,習見習聞,每發一聲,使人聞之,或如刀箭鐵騎,颯然浮空,或如風號雨泣,鳥悲獸駭,亡國之恨頓生,檀板之聲無色。”當時的著名文人吳偉業、周容等都給他寫過傳,孔尚任的《桃花扇》、張岱的《陶庵夢憶》,都對其為人和說書有形象生動的描述,可以參看。毛奇齡這首《贈柳生》,通過對柳敬亭晚年落拓形象的描寫,表達了對柳的同情,寄寓著對故明王朝的深切懷念。
前面兩句,有如對面晤談,娓娓道來,十分親切,但其中卻透露出人世滄桑的無限悲涼。“流落人間柳敬亭,消除豪氣鬢星星。”“人間”即民間。前一句說柳敬亭在明亡之后,經過翻天覆地的大變化,從將軍幕府流落到民間,這種地位的改變,高下懸殊,不僅是柳敬亭個人的悲哀,同時更是整個國家的不幸。因為明亡之后,故明國土全部淪于清軍的鐵蹄之下,遭受踐踏和蹂躪,國家和個人有著同樣的遭遇。次句對柳敬亭的形象作了具體描寫,他雙鬢斑白(“星星”即斑白),當年的豪俠之氣已經消磨殆盡。這句只淡淡兩筆,就勾勒出一個經歷磨難、頹然而衰的老者形象。這種精神上的改變,則從更深的層次上,暗寓了故明士大夫在亡國之后情緒上的衰落和內心的無盡悲痛。這兩句各有側重,從柳敬亭的地位和精神兩個方面的對比中,流露出了江山易代之際,人們心境的無限傷感;但兩句又一氣貫注,讀來自然流暢,詩意渾然。
如果說,第一、二兩句還比較含蓄,主要是通過暗示來表達故國之思的話,那么到第三、四句,作者就一任詩筆的奔放,較為顯明而熱烈地表示出對故國的深情眷念。兩句仍然扣緊題目,從寫柳敬亭著筆: “江南多少前朝事,說與人間不忍聽。” 因為柳敬亭以說書知名于世,故這里就講他的說書。而且,他本人就是明清動亂歷史的見證,他講述的這些故事,與其說是說書,毋寧說是自道身世,是以歷史見證人的身份,來訴說這段斑斑血淚的歷史,喚起人們的民族精神,所以這是將人和書二者統一起來寫。“江南”,指南明,北京陷落后,明朝殘余力量先后在南方建立了福王弘光政權、唐王隆武政權、魯王政權、唐王紹武政權、桂王永歷政權、韓王定武政權,堅持抗清,直至最后失敗。“前朝事”,即指這些政權的抗清事跡。句中 “多少”二字,表現出抗清斗爭的風起云涌,前仆后繼,寫來頗有自豪之意。柳敬亭出于滿腔愛國之心,將這些前朝抗清之事編成故事,在茶房酒肆中說與普通民眾聽。這充滿愛國熱情的故事,深深地打動了聽眾的心,觸發了無限滄桑之感,深沉的亡國之恨油然而生,簡直不能忍心聽下去。這一方面表明了柳敬亭說書的生動感人,是贈詩中對柳的稱贊之語; 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人們對于故明的深深懷念,這是詩中要表達的主要思想。人們在對柳敬亭的尊敬、同情之中,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黍離”之悲,這是全詩的動人之處,也是核心所在。
杜甫曾有一首贈唐朝歌唱家李龜年的七絕 《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在短短二十八字中,通過對一位歌唱家的描寫,概括了四十年的時代滄桑,人生巨變。盡管詩中沒有正面涉及時事身世,但通過追憶感喟,十分深刻地表現了 “安史之亂”給社會帶來的深重災難和人們心靈的創傷。孫洙評曰: “世道之治亂,華年之盛衰,彼此之凄涼流落,俱在其中。”這首《贈柳生》,在命意上頗有異曲同工之妙,情韻上也有近似之處,兩首對觀,細加玩味,當能領會更深。
上一篇:古詩《邊貢·謁文山祠》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趙翼·赤壁》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