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燦·踏莎行》原文賞析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晶簾宛轉為誰垂?金衣飛上櫻桃樹。
故國茫茫,扁舟何許?夕陽一片江流去。碧云猶疊舊河山,月痕休到深深處。
這是一首傷春懷舊詞。從詞中所流露的頗為沉痛的家國興亡之感來看,當為明亡后入清時所作。起句“芳草才芽,梨花未雨”,點明時令在早春時節;梨花猶未著雨開放,百草剛剛排芽吐綠,這“草色遙看近卻無”的初春,本來是一年中 “絕勝煙柳滿皇都”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助教》)的美好時節,但眼下詞人一點踏青賞春的興致也沒有,“春魂已作天涯絮”,春恨愁思如風絮飄飛天涯; 以隨風飄揚的柳絮來比喻愁緒的撩亂、無盡,這顯然受賀鑄名句“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青玉案》)的影響。下兩句則深入一層,“晶簾宛轉為誰垂?金衣飛上櫻桃樹。” 晶簾,即水晶簾,亦作水精簾; 形容簾子質地精細而色澤瑩澈。宛轉,本指纏弓的繩,亦泛指繩子; 這里指串上珠子的簾繩。金衣,指黃鶯。《天寶遺事》載: “唐明皇于禁苑中見黃鶯,常呼為金衣公子。”精美的水晶簾寂然空垂,無人掀動;啼聲悅耳的黃鶯鳥飛到櫻桃樹上去了,這是因為無人欣賞它的歌聲。觸景生情,愁思渺渺,蓄勢已足,故下片一開始便點破春愁的原因,是因為“故國茫茫,扁舟何許?夕陽一片江流去。”那令人夢魂縈繞的故國在哪里呢? 茫然不見; 那載我回歸的扁舟在哪里呢?歸路杳眇。不見故國,沒有歸舟,唯見夕陽一片,隨著江流逝去。落日殘照,江流不盡,倍添無限惆悵。結句“碧云猶疊舊河山,月痕休到深深處”,情感格外深摯。天邊的暮云重重迭迭。這里詞人顯然化用辛棄疾《念奴嬌》詞中 “舊恨春江流不斷,新恨云山千疊”句意。故國山河之上碧云重疊,引出詞人的無限新愁。不用說有生命、有情感的人經受不起如此沉重的精神打擊,就連天邊那無生命、無情感的月亮,也要隱入云層,使河山大地更加黑暗。休,本指樹蔭,引申為蔭庇。
這首詞借景生情,抒發了興亡之感、故國之思、易代之悲,帶有比較濃厚的民族意識。誠如清人譚獻所評:“興亡之感,相國愧之。” (《篋中詞》卷五)在寫法上,上片從寫景入手,以景物烘托感情;下片由景入情,重在抒懷; 情景交融,章法井然。結句尤其為人稱道。清人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卷五中評道: “湘蘋《踏莎行》云: ‘碧云猶疊舊河山,月痕休到深深處。’ 既超逸,又和雅,筆意在五代北宋之間。”
上一篇:《邊貢·踏莎行》原文賞析
下一篇:《陳鐘祥·錦纏道》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