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衣
作者: 趙德福 【本書體例】
【原文】:
絲衣其紑(1)!載弁俅俅(2)。自堂徂基(3),解徂牛,鼎及
(4)。兕觥其觩(5),旨酒思柔(6)。不吳不敖(7),胡考之休(8)!
【鑒賞】:
《絲衣》是周王祭神的樂歌。
孔穎達說本詩“所陳乃繹祭始末之事也。”(《毛詩正義》);朱熹《詩集傳》認為本詩是“祭而飲酒之詩”;今人高亨又另辟新說認為是“周王舉行養老之禮所唱的樂歌”(《詩經今注》)。
在奴隸社會,祭祀是國家王廷的頭等大事,并按所祭對象不同分為正祭和繹祭等次,每類祭祀有嚴格而瑣繁的禮儀和不同程序的規定。天、地、祖宗是一等祭祀對象,自然是正祭的地位。祭祀一般在廟,由天子主祭,助祭人為小宗伯。其他乃次一等祭祀對象,稱為繹祭。《絲衣》所祭對象,按《詩序》所引高子之說是靈星,自然是次于天、地、祖宗的神靈。祭祀的地點不是在廟,而是在廟側的堂。助祭人是士,時間是正祭的次日。舊說靈星是主稼穡之神,又據漢代有關禮制規定,靈星與后稷配合,并因之以靈星之名代后稷。尤其如長安及其他郡國都立有靈星祠,以牛歲祀。以此推知,對靈星的祭祀正與后稷有關。而后稷是農神始祖,是人們賴以生存的象征。雖則列于繹祭地位,但在眾神靈的繹祭中,對靈星的祭祀卻禮儀十分隆重。周王親自參加典禮,祭品有牛有羊。祭祀時的助祭人都著祭服——絲衣,本詩故以“絲衣”名篇。就詩論詩,參閱各家之說,《絲衣》當是周天子繹祭后,以待賓客之禮宴請靈星之尸的樂歌。正如《詩序》說:“《絲衣》繹賓尸也。”
《頌》詩一般不分章。《頌·絲衣》全詩九句,前五句是寫祭祀之始,后四句是寫祭祀之終的宴飲。開篇“絲衣其紑!載弁俅俅。”寫助祭的人身穿潔凈的絲綢祭服,畢恭畢敬地戴著禮帽,忙忙碌碌,十分認真。形象地展現了助祭人恭敬、和順、虔誠之態。“自堂徂基”從廟堂到廟門(自上而下);“自羊徂牛”(自小到大);“鼐鼎其鼒”(自大到小)依次展示了助祭人一樣一樣檢查牛呀、羊呀等類犧牲和大鼎小鼎所盛的各類祭品。從助祭人一絲不茍的態度,表現了主祭人——周天子敬重神農氏、虔誠祭祀的情景。后代解詩的人研究《周禮》所規定的禮制,對照《絲衣》所寫的助祭人所穿服飾衣冠及祭祀地點、程序、祭品規格,一致認為是由周王參加主祭的隆重的繹祭儀式,看來這已為大家接受。同時有人認為《絲衣》把《周禮》所規定的祭祀程序和儀式形象生動地予以表現,如祭祀的禮服、祭祀的地址,以及程序使我們看到周代祭祀活動的面貌。這是其他《頌》詩所不具備的。由此可見,其珍貴的宗教文獻價值。
后四句寫祭祀之終的飲宴。“兕觥其觩”他們舉起彎彎的犀角酒杯,品嘗著“旨酒思柔”醇厚溫香的美酒。酒宴上的人們“不吳不敖”輕聲細語,沒有大聲喧嘩,人人謹慎從事,毫不傲慢失禮。詩人最后祝禱大家“胡考不休”均能得到神靈保佑,個個享受長壽之福,吉祥如意。
這首詩是純粹描寫祭祀的樂歌,沒有嬉娛的場面,沒有歡樂的情緒,更沒有歌功頌德之辭。詩呈現出莊嚴、肅穆、虔誠氣氛,具有濃郁的宗教色彩。
《絲衣》交錯為韻,韻律自然,節奏明朗。詩的一、二、六、七、八句押同韻,以“u”為韻尾;詩的三、四、五句同韻以“i”為韻腳,押韻又不呆滯。語言典雅又不堆砌。祭祀人形象、神態及祭祀場面描繪細膩,讀之可覺親切。
上一篇:《東陽溪中贈答》情詩三百首賞析
下一篇:《中谷有蓷》情詩三百首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