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棫·相見歡》原文賞析
深林幾處啼鵑,夢如煙。直到夢難尋處倍纏綿。
蝶自舞,鶯自語,總凄然。明月空庭如水似華年。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五在引錄了這首詞后評論道:“用意用筆超越古今,能將《騷》、《雅》真消息吸入筆端,更不可以時代限也。”說得比較抽象。但陳氏詞話中多次評《中白詞》,對莊棫推崇備至,說他的詞往往“托志帷房,眷懷身世”。我以為用來鑒賞這首《相見歡》倒是非常恰當(dāng)?shù)摹?/p>
上片寫林深葉密,傳來聲聲杜宇,春歸難駐,好夢難尋,表示機(jī)緣的失卻,追求的幻滅。“直到夢難尋處倍纏綿”,深一層寫,意即身在夢中時還未覺珍愛,唯其破滅之后,尋覓為難,這才更感到纏綿無盡,低回不已。這樣寫情,倍見深厚。
下片寫縱有鶯歌蝶舞,仿佛殘春尚在,但細(xì)思總覺得凄然,因為好景不常,佳期難再。結(jié)句“明月空庭如水似華年”,意謂夜靜庭空,月光如水,進(jìn)而聯(lián)想到華年也如水。這里連用兩個比喻,但它們不是并列的,是以“水”為喻詞,既以比“明月”,又以比“華年”。仔細(xì)體味一下,以水比明月,是言其光彩之皓潔與明凈;而以水比華年,則含有“逝者如斯”、“盛年不再”之意,兩者是不同的。在表現(xiàn)上似乎不經(jīng)意地信手拈來,實則構(gòu)思極為巧妙,堪稱佳句。以景結(jié)情,不落言詮,而沉重的寂寞感與失落感盡在其中了。
據(jù)有關(guān)莊棫的材料,他為學(xué)治《易》、《春秋》,好微言大義,口吃而善言名理。客游京師,無所遇。看來,他是有抱負(fù)、有才識而無從施展的。因此說這首《相見歡》表現(xiàn)了“感士不遇”的主題是不錯的。《離騷》:“恐鶗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唯草木之飄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同是此意。《白雨齋詞話》所謂“能將《騷》、《雅》真消息吸入筆端”,所指也正在于此吧?
在詞藝追求上,莊棫服膺“常州詞派”的主張,講究“比興寄托”,講究含而不露、令人尋味的沉郁風(fēng)格。譚獻(xiàn)在序《蒿庵詞》(按即《中白詞》)時說得好:“夫神之所宰,機(jī)之所抽,心之所游,境之所搆,身之所接,力之所窮,孰能無所可寄哉!……魚寄于水,鳥寄于木,人心寄于言,風(fēng)云寄于天,凡夫寄于榮利,莊棫寄于詞。填詞原于樂,閨中之思乎?靈均之遺則乎?動于哀愉而不能已乎?……”陳廷焯在引用這段話后道:“數(shù)語洞悉深處,蓋人不能無所感,感不能無所寄。知有所寄,而后可讀《蒿庵詞》。”(《白雨齋詞話》卷五)我們也可以說:知有所寄,而后可讀莊棫的《相見歡》。
上一篇:《張惠言·相見歡》原文賞析
下一篇:《徐允貞·破陣子》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