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齊賢·江神子》原文賞析
七夕冒雨到九店
銀河秋畔鵲橋仙。每年年,好因緣。倦客胡為,此日卻離筵? 千里故鄉今更遠,腸正斷,眼空穿。
夜寒茅店不成眠。一燈前。雨聲邊。寄語天孫,新巧欲誰傳?懶拙只宜閑處著,尋舊路,臥林泉。
李齊賢這首《江神子》詞,寫的是農歷七月七日旅行途中,冒雨趕到九店(在今山東蓬萊縣)時的心情。上片因七夕牛郎織女相會的傳說,逗起作者的鄉愁別恨;下片從茅店聽雨想到七夕乞巧,進而引出作者厭倦世情、歸臥林下之思。
上片起始三句,以牛、女二星秋夜自鵲橋渡過在銀河畔相會的傳說,先自點明七夕。《文選》李善注引曹植《九詠》云:“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一旁,七月七日,得一會同矣。” 《歲華紀麗》卷三引《風俗通》云:“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喜鵲在秋夜的銀河邊上架起一座橋梁,讓兩位仙人歡會,年年此夕能得如此,其愛情長久不衰,確是一樁好因緣。這正如宋人秦觀在《鵲橋仙》詞里所說:“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作者寫這段好因緣,正是為了反襯出自己此地此夕的凄苦心情。所以“倦客胡為”以下詞意陡轉,引出鄉思。我這旅途困乏的天涯倦客,為何偏要在這雙星會同的今天又賦離別,來到這荒涼的九店?故鄉遙隔千里,今宵離家更遠。在這七夕佳期,怎不教人思鄉腸欲斷,望鄉眼欲穿。低徊凄切之情,令人不堪。過片三句,具體寫冒雨至九店后的景況: 夜寒茅店,孤燈聽雨,不能成眠。睡不著怎么辦?作者又牽合到“七夕”上來:“寄語天孫,新巧欲誰傳? ”“天孫”,謂織女。《東京夢華錄》卷之八“七夕”:“至初六日、七日晚,貴家多結彩樓于庭,謂之乞巧樓。鋪陳磨喝樂(泥人)、花果、酒炙、筆硯、針線,或兒童裁詩,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謂之乞巧。婦女望月穿針。或以小蜘蛛安盒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默默地探問天孫,今年七夕正逢秋雨,世上還有多少人家中乞巧、望月穿針?你的新巧又將傳給誰? “懶拙只宜閑處著”三句,是說自己生性抱懶守拙,只該閑處著落,歸臥林泉,新巧更是與我無緣了。南唐徐鉉《驛中七夕詩》:“今年不乞巧,鈍拙轉堪嗟。”宋楊萬里《七夕》詩:“說與兒童休乞巧,老夫守拙尚多乖。”都與李齊賢這里的詞意相近。全詞線聯縫密,詞淺情真,將自己天涯倦旅欲想歸臥林泉的苦悶心情,借助于天上“七夕”佳期和現實中的冒雨投店正反兩方面的烘托,表現得極為真摯感人。
上一篇:《倪瓚·江城子》原文賞析
下一篇:《余懷·沁園春》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