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惲·黑漆弩》原文賞析
游金山寺
鄰曲子嚴伯昌嘗以《黑漆弩》侑酒,省郎仲先謂予曰:“詞雖佳,曲名似未雅。若就以‘江南煙雨’目之,何如?”予曰:“昔東坡作《念奴曲》,后人愛之,易其名曰《酹江月》,其誰曰不然?”仲先因請予效顰,遂追賦《游金山寺》一闋,倚其聲而歌之。昔漢儒家畜聲妓,唐人例有音學,而今之樂府,用力多而難為工,縱使有成,未免筆墨勸淫為俠耳。渠輩年少氣銳,淵源正學,不致費日力于此可也,其詞曰
蒼波萬頃孤岑矗,是一片、水面上天竺。金鰲頭、滿咽三杯,吸盡江山濃綠。蛟龍恐下然犀,風起浪翻如屋。任夕陽、歸棹縱橫,待償我、平生不足。
江蘇鎮江金山寺,自古以來為江南名勝,文人墨客題詠者甚多,僅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就有《游金山寺》、《大風留金山兩日》、《金山夢中作》等名詩。蘇軾題詩在上頭,后人游金山、道眼前景而要寫出新意,實非易事。而王惲此詞卻頗能別出心裁,自成一格。寫景構圖,富于立體感與動態美。金山位于大江之中(今沙漲,已與南岸相連),詞人便著力表現金山這一獨特的景觀:浩瀚的長江,碧波萬頃,江心中一座孤山矗立。作者特意以“蒼波萬頃”的遼闊平面空間襯托金山的孤拔聳峙,以突出加強畫面的立體感。山頂寺廟遠遠望去,象是飄浮在一片汪洋的水面波濤之中,“風起浪翻”時,金山寺也仿佛隨之飄搖飛動——此意詞中未直接寫明,需欣賞者在閱讀創造過程中聯系后文加以想象補充。“上天竺”,本指杭州靈隱山飛來峰之南的天竺山,山分上、中、下三天竺,都有寺廟。此處借指金山寺。
起二句是遠望之景,歇拍“金鰲頭”兩句則寫登山觀景情事,以描寫視角的變化來體現題中“游金山寺”之“游”。金山最高處名金鰲峰,詞人站在金鰲峰頭,臨風把酒,飽覽大江形勝。作者不直接敘說江南江北的青山綠水盡收眼底,而是把江山壯麗之景濃縮于酒杯之中,謂把“江山濃綠”一飲而盡,想象奇特,構思新穎。這既表現出主體的詩酒豪興,也讓人聯想到大江兩岸青山掩映,“翠峰如簇”,江水為之碧綠的壯觀。“濃綠”,寫酒頗形象,而形容澄清碧綠的江水也十分貼切,造語新而工。
過片寫登高俯視之景。金山風起,江浪甚高。蘇軾《大風留金山兩日》詩曾寫道:“朝來白浪打蒼崖,倒射軒窗作飛雨?!边@是用實筆描繪金山下的風浪,本詞則用虛實結合之筆,既實寫大風一起,浪翻如屋的壯觀,又想象大浪是江底蛟龍恐燃犀下照而發的雷霆之怒所致,給眼前之景平添幾分傳奇、神異色彩?!叭幌?,即“燃犀”,《晉書·溫嶠傳》載,溫嶠路經“牛渚磯(今安徽馬鞍山采石磯),水深不可測,世云其下多怪物,嶠遂毀犀角而照之,須臾見水族覆火,奇形異狀,或乘馬車、著赤衣者?!?a href="http://www.tenkaichikennel.net/shiji/xinqiji/"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辛棄疾《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樓》亦曾用此典:“我覺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憑欄卻怕,風雷怒,魚龍慘?!北驹~似將原典與辛詞兼而用之。
“任夕陽”兩句寫游興正濃。盡管江上浪翻如屋,夕陽西下,游客搖動“歸棹”,紛紛歸家,而“我”卻仍無歸意,要盡情游賞,以補償平生因人事倥傯而難得縱游江山之夙愿與雅興。
本詞紀游,既寫景,又寫人。寫景既極飛動,寫人也充滿著生活氣息和生命活力,既有“我”“滿咽三杯”的動作神態,又寫出“歸棹縱橫”、游客絡繹不絕的熱鬧場面,使人如身歷其境。
上一篇:《段克己·鷓鴣天》原文賞析
下一篇:《張景祁·齊天樂》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