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
登樓賦
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背墳衍之廣陸兮,臨皋隰之沃流。北彌陶牧,西接昭丘;華實蔽野,黍稷盈疇。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紛濁而遷逝兮,漫逾紀以迄今。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憑軒檻以遙望兮,向北風而開襟。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濟深。悲舊鄉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嘆音;鐘儀幽而楚奏兮,莊舄顯而越吟。人情同于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
惟日月之逾邁兮,俟河清其未極。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騁力。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棲遲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將匿。風蕭瑟而并興兮,天慘慘而無色。獸狂顧以求群兮,鳥相鳴而舉翼。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愴以感發兮,意忉怛而憯惻。循階除而下降兮,氣交憤于胸臆。夜參半而不寐兮,悵盤桓以反側。
作者簡介 王粲(177—217年),字仲宣,漢末獻帝建安年間(196—219年)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王粲能詩善賦,鐘嶸在《詩品》中稱其為“七子之冠冕”。公元192年董卓部將在長安作亂,王粲曾寫下著名的《七哀》詩,記敘當時西京種種亂象和人民生活的凄涼困苦。
題解 長安之亂后,王粲離開中原,投靠荊州牧劉表(當時荊州牧治所在襄陽),《登樓賦》即登襄陽城樓所作。賦中稱自己寄居襄陽“逾紀”,即超過了十二年之久。而赤壁之戰發生在208年(建安十三年),戰后王粲就側身河北鄴下曹氏父子集團了,故《登樓賦》應作于204年至208年之間的某個秋天。
簡析 《登樓賦》包含三層內容和思想。首先是登上城樓后遠望的景物,如沮、漳二水,荊山,廣闊田野上的莊稼,遠近曲折的道路,蕭瑟的秋風和將落的白日等,手法是棄華美而用白描,從而與低沉甚至悲凄的心情一致。第二層意思是寫游子的鄉愁,作者遠離故土十余年之久,自然難免思鄉懷土之情。第三層意思是感嘆處于亂世,自己的才能和抱負無人賞識,不得一用,但又渴望能為天下太平盡一份力量。在這種鄉愁和壯志未酬的雙重感想中,“才氣交憤于胸臆”,夜半反側難眠。《登樓賦》寫景與抒情結合,盡脫漢賦鋪陳、堆砌、華美的習氣,成為當時膾炙人口的抒情小賦。
上一篇:王禹偁《泛吳淞江》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王維《送梓州李使君》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