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順鼎·太常引》原文賞析
秦淮遇雨,泊舟幽絕處,以此調之
斜陽忽失樹間明,紅墮聽無聲。遮斷蔣山青,看云氣、來從孝陵。溪光似鏡,無人到也,沙鳥自梳翎。蟾界洗成冰,更洗出、鷗天水晶。
本詞是作者在秦淮河泛舟游玩時遇雨而作,描繪遇雨前后的秦淮河景色。秦淮河,在江蘇省西南部,東源出句容大茅山,南源出溧水東蘆山,在江寧秣陵關附近合流,經南京市區西入長江。
上片寫下雨前。首句“斜陽忽失樹間明”,“斜陽”,交代時間,忽失樹間明”,寫大雨將降時樹間明亮的光線忽然消失,“忽”字表現了這一變化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因為大雨降下,泊舟于幽絕處多林木間以避之,故有此句。這里詞人沒有象通常那樣寫大雨降臨前的烏云翻滾,狂風呼嘯,而是變換角度,寫幽絕處的靜態景象,新穎別致,不落俗套,使人為之耳目一新。“紅墮聽無聲”,詞人驅舟避雨,心定之后,視線由林間轉而向外,筆鋒隨之,自然和諧。“紅墮”,指太陽的墜落,屈原《離騷》:“吾令羲和弭節兮。”洪興祖補注云:“日乘車駕以六龍,羲和御之。”古代傳說太陽神出行由六龍駕車,所以詞人想象著太陽之隱沒墮落定會有轟隆轟隆的巨響,可現在卻失去了往日的聲響,表現其為烏云所遮蔽。同時,“無聲”又顯示了大雨降臨前短期沉寂的現狀,具有一石三鳥之作用。此句設想新奇,詞人本意明明是說烏云遮蔽了紅日,為視覺所見,可卻偏偏以聽覺表現,以“聽”字出之,變換以音響,生動形象,聲色交映成趣,大可玩味。
以下詞人又掉轉筆鋒,寫視覺,遠眺北面的鐘山。“蔣山”,即鐘山,又名紫金山,在南京市東北,吳孫權為蔣子文立廟于此山,為避孫權祖父孫鐘諱,因改名蔣山。鐘山虎踞,上常有帝王之氣,北周庾信《哀江南賦》所謂“虎踞龍盤,加以黃旗紫氣”者也。“孝陵”,明太祖朱元璋墓,在鐘山腳下。詞人透過林木遠望鐘山,滾滾云氣從北面孝陵的方向奔涌而來,遮斷了視線,所以說:“遮斷蔣山青,看云氣、來從孝陵。”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此云氣已不是昔日的帝王之氣,而是預示暴風雨將臨的烏云雨氣。在清末政權搖搖欲墮的背景下,恐還另有更深一層的含義。
下片寫雨后。“溪光似鏡”,暗示暴雨已過。天氣轉晴,風平浪靜,所以河水似鏡般平坦,溪光如鏡般明亮。“無人到也”,寫避雨處的偏僻,承接上文的“溪光似鏡”,又照應序的“泊舟幽絕處”,并自然引出下句的“沙鳥自梳翎”。沙鳥,指沙鷗,棲息沙洲,常飛翔于江河之上。此句既表所處地的偏僻孤寂,只有沙鷗和自己作伴,同時也暗示了自己的飄泊孤獨,有以沙鷗自比之意。唐孟浩然《夜泊宣城界》:“離家復水宿,相伴賴沙鷗。”杜甫《旅夜書懷》:“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此處兼用此二詩意。以下,詩人又轉移視線,目光由沙灘移向天空,“蟾界洗成冰”。蟾界,指月。一輪明月在天,仿佛被適才的一場大雨沖洗過,顯得如冰般晶瑩剔透。以冰比月,形象生動,和上片“斜陽”、“紅墮”相呼應,更暗示了時間的推移。結句“更洗出、鷗天水晶”,又進一層,說豈但洗凈了月,還洗凈蒼穹如水晶般清澈澄明,再現了雨后天晴,萬里無云,澄鮮純靜的天空,也表現了詞人當時心神俊爽,飄飄欲仙的情態。
本詞寫秦淮遇雨,但通篇未正面寫雨,而是通過下雨前后景物的描繪,暗示了這場暴雨來勢之迅猛,降雨時間之短和雨量之大,給讀者馳騁想象力的廣闊空間。
上一篇:《王特起·喜遷鶯》原文賞析
下一篇:《倪瓚·太常引》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