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龔自珍
其一
陶潛詩喜說荊軻, 想見停云發浩歌。
吟到恩仇心事涌, 江湖俠骨恐無多。
其二
陶潛酷似臥龍豪, 萬古潯陽松菊高。
奠信詩人競平淡, 二分梁甫一分騷。
〔停云〕陶潛有《停云》四言詩一首,序云:“《停云》,思親友也。”〔臥龍〕徐庶稱贊諸葛亮為臥龍。辛棄疾《賀新郎》詞:“把酒長亭說.看淵明風流,酷似臥龍諸葛。” 〔潯陽〕郡名,陶潛的故鄉。陶潛《歸去米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梁甫〕指諸葛亮的《梁甫吟》。
在第一首詩中,作者認為,陶潛喜歡提到荊軻,是因為他本人有恩仇事,借古喻今,感嘆江湖上行俠仗義的人太少了。其實,龔自珍也是在借古喻今,他本人有恩仇未了的事,所以有“俠骨無多”的感慨。
在第二首詩中,作者認為陶潛永遠是個高潔的形象,正象他所種植的松和菊。不要相信詩人那種表面的平淡,其實,他的詩三分之二象諸葛亮的《梁甫吟》,三分之一是屈原《離騷》的情味。意思說,陶潛既有政治抱負,又是熱愛祖國、感情激烈的人。關于平淡,梁鐘嶸在《詩品》中稱陶潛是:“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后來不少詩評家沿用此說,大談陶詩如何平淡,如葛常之《韻語陽秋》、蔡寬夫《西清詩話》等都是。如果說鐘嶸把陶潛定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還是一種詩歌評論、美學評價的話,那么蘇軾把陶詩的極平淡質樸的一面推到獨一無二的地步,視為人生的真諦、藝術的頂峰,就是一種人生哲學的宣傳了。到了退而不甘、報國無門的辛棄疾再“看淵明風流”,便得出了“酷似臥龍諸葛”的結論。龔自珍在被逼無奈,只身匆匆辭官離開京城之時,讀陶詩便自然感慨“江湖俠骨恐無多”,著力表彰了陶潛“金剛怒目”的一面。
這也是追求“亦狂亦俠亦溫文”的龔自珍作出的必然評介。他對陶詩的評論,使我們想到他對李白風格的概括:“莊、屈實二,不可以并,并之以為心,自白始。儒、仙、俠實三,不可以合,合之以為氣,又自白始也。”龔自珍向往的正是李白這種“并二合三”的境界。龔自珍這兩首評陶詩贊揚、標舉了陶詩中的荊軻俠骨、臥龍豪氣、屈原騷情。再聯系第三首對陶潛襟懷磊落而性情溫厚(“陶潛磊落性情溫,冥報因他一飯恩”)的理解、肯定,似乎可以說陶潛正是他追慕的“亦狂亦俠亦溫文”的典范,體現了龔自珍的人格理想。
值得注意的是龔自珍評論陶詩呼喚俠骨(第一首)、豪氣(第二首)、溫情(第三首)的統一,突破了墨守“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與龔自珍呼喚個性解放、呼喚改革風雷的思想共同體現了一種新風氣。
上一篇:《小童薛陽陶吹觱篥歌·唐·白居易》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當涂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唐·李白》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