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軾
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
君家自有元和腳,莫厭家雞更問人。
這是蘇軾為其外甥所作的一首贈言詩。“柳氏二外甥”長名柳閎,次名柳闢,是蘇軾妹婿柳仲遠之子,書法家柳瑾之孫。柳氏兄弟“才德甚美有意于學”(黃庭堅《詩序》),向舅父蘇軾討求筆跡,蘇軾因作絕句二首相贈。這是其中的第一首。在這首詩里,作者以親切的筆調、生動的形象向二甥說明了博學的意義和途徑,揭示了學習的一般規(guī)律,具有哲理意味。
起首兩句“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著重說明勤學博學的重要意義。“退筆如山”用陳、隋間書法家智永事。智永為王羲之七世孫,山陰永欣寺僧,繼承祖法,精勤書藝。據(jù)《太平廣記》載,智永住吳興永欣寺時,積學書后有禿筆頭十甕,每甕皆數(shù)千,后取筆頭瘞之,號為退筆冢。“退筆如山未足珍”,明里是說如山退筆不值得珍惜,實際上還暗寓了這樣的含義:即欲成就大學問、大事業(yè)者必須勤學苦練,絕不能貪走捷徑。智永之所以能夠成為一代書法名家,其流風余韻波及初唐,完全是靠了他的勤奮、刻苦。“讀書萬卷始通神”化用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詩意,勉勵后生晚輩博覽群書、刻苦學習,意即只有多讀詩書、廣泛積累知識,才能使自己下筆為文游刃有余、如有神助。作者《送任汲》一詩中“讀書萬卷詩愈美”,也是這個意思。這里的“始”字是一個表示因果條件關系的虛詞,它在“讀書萬卷”與“通神”之間起連接作用,使二者成了因果條件關系:即只有“讀書萬卷”,才能使自己“通神”;換言之,如欲使自己“通神”,就必須“讀書萬卷”。一個“始”字表現(xiàn)了作者對學習與創(chuàng)造、積累與發(fā)展關系的辯證理解,這對我們確實是不無啟發(fā)的。我們不管是搞創(chuàng)作、還是搞研究,虛心刻苦地學習是成功的第一條件;博采眾長才能充實自己,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成就自己。沒有“讀書萬卷”的學習和積累,自己是不能進入“通神”的境地的。而從上下句的關系來看,這兩句又構成了一個倒置的因果:即退筆如山未足珍惜,因為讀書萬卷始能通神。前者為從,后者為主。這說明作者的著眼點始終在于突出“讀書萬卷”的重要性,以勉勵后輩博學、勤學。
第三、四兩句側重說明學習的方法和途徑。在明白了廣泛學習的重要性后,那么,如何去求學求知呢?“君家自有元和腳,莫厭家雞更問人”以親切的筆觸向二甥回答了這一問題。“元和腳”用柳家事。一是指柳公權。柳公權在唐代元和年間,書有名。劉禹錫《酬柳宗元》詩云:“柳家新樣元和腳,且盡姜芽斂手徒。”“元和腳”即指柳公權的書法藝術對元和時代的審美規(guī)范作用,這里借指高超的書法藝術。二是轉指柳瑾。柳瑾名子玉,擅長草書,作者曾作《觀子玉草圣》,中有“柳侯運筆如電閃”之句。因二甥皆為子玉之孫,故又以“元和腳”借指柳瑾的草書藝術。“家雞”這里喻指家傳之學、家傳之藝,語出《南史·王僧虔傳》,中云:“庾征西翼書,少時與右軍齊名。右軍后進,庾猶不分,在荊州與都下人書云:‘小兒輩賤家雞,皆學逸少書。’”這兩句的意思合起來是說,你們家自有寶貴的藝術傳統(tǒng),所以你們既不要厭棄家學淵源,同時又更要注意向別人討教。它充分表現(xiàn)出了作者有關求學求知方法上的真知灼見:在選擇學習的對象和目標時,既不能好高騖遠,視家藝為敝屣,更不能坐井觀天,盲目排外;既要重視家傳之藝,更要注意向他人學習、求教。在學習過程中,忽視任何一方都是不可取的。因為家傳之藝是整個文化傳統(tǒng)的組成部分,而學習起來則更為便利,更何況柳氏藝術又是具有審美規(guī)范意義的“元和腳”,所以必須重視“家雞”,虛心地向之學習,自覺地作之傳人。但是家藝畢竟只是整個文化傳統(tǒng)的一個部分,因此絕對不能一葉障目,夜郎自大,而必須廣泛學習,博取眾長,只有這樣,才能給“家雞”注入新的活力,使之保持恒久的生命。在“莫厭家雞”與“問人”的關系中,作者最為重視的是后者,一個“更”字就說明了這一點。第二句中的“讀書萬卷”本來就有博采眾長之意,而在“其二”中作者更向二甥提出了“何當火急傳家法”的正面勸告。“莫厭家雞更問人”是蘇軾對后輩的諄諄教導,也是這位偉大的藝術家自身實踐經(jīng)驗的結晶。蘇軾文學、藝術方面的杰出成就決定于多種社會歷史因素,同時也是與他的廣泛學習息息相關的。他少時即師從其父蘇洵,受到良好的教育,同時又廣泛涉獵百家。即以其書法藝術為例,他擅長行書、楷書、取法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等諸家,并在博采眾長的基礎上推陳出新,自成一家。注重家學,更要善于“問人”——問今人、問古人,這是蘇軾以其切身的體驗對二甥發(fā)出的誠懇親切的勸勉,這對今天的我們來說仍然是具有巨大的啟發(fā)意義的。
這首贈言詩深刻地說明了廣泛學習的意義和途徑,議論色彩濃厚,但是它卻不給人以枯燥乏味之感,主要是因為它在藝術傳達上使抽象的哲理得到了形象化的展現(xiàn)。這種形象化的主要手段就是大量的用事用典。這正反映了蘇詩“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的特點。小詩共四句,每句都恰到好處地運用了典故。如以“退筆如山”喻指勤奮刻苦的學習,用“元和腳”借指柳家書法藝術的高超。這些典故不僅言簡言賅,藝術概括力強,而且其本身也形象生動,富于藝術表現(xiàn)力,從而使讀者在受到深刻的哲理啟迪的同時,也受到了濃郁的詩美的享受。作者對典故的隨心所欲、出神入化的運用,是作者廣泛學習、博積才學的結果,其本身也恰恰印證了本詩所揭示的“讀書萬卷始通神”的哲理。
上一篇:《望云·[元]黃石翁》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夢游天姥吟留別·[唐]李白》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