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葉紹翁,公元1224年前后在世,浙江龍泉縣人,是南宋詩人,擅長寫作七言絕句。
詩人在春日的某一天去游園,可能園主人是他的朋友,他踏著長滿翠綠蒼苔的路徑,走到了幽靜的園門前,園門在里面緊關著。詩人在輕輕地敲動柴門,可是敲了很久也沒見有人來開門。由于是久等而無人開門,詩人不禁騁游目,就此而想而看。詩人在想,是不是因為我穿著木底鞋,踏亂了路上的青苔,主人為此而感到可惜,故拒我于柴門之外。正在猜想之際,忽然看到有一枝紅杏從籬墻上伸出外面,至此,詩人好象弄清了柴門緊閉的原因——惜春護花的園主人,一定是怕他的滿園春色四散遠飛,故而才如此嚴閉門扉。想到這些,詩人雖然久等而進不去門,但卻毫無慍意。他似乎覺得這位門鎖春光的園主人高雅多情,可堪憐敬,同時也覺得作為富有春色的主人,對自己園中的萬紫千紅,愛得過于專制,約束得有些違反規律,忘記了春色遍屬賞春人,而春天中的萬物,生命力都是蓬勃旺盛,不可抑制的,誰要想把春色關在門中,那不僅是違背物性,而且是不可能做到的。 “一枝紅杏出墻來”——這就是生動的證明啊!一個被關在春園門外的人,也不憑園主人的予奪,分得了春光自身的賜與,心中不禁泛起了勝利的喜悅之情。
這首詩寫得別開生面,新警引人。可能許多知道這首詩寫得好的人,卻并不知道從生活中的紅杏出墻到詩中寫“紅杏出墻”,中間也有一段經驗積累的過程,而一聯佳句成名的葉紹翁,正是站在他許多前人的肩頭上揮筆描繪這一枝紅杏的,也可以說葉紹翁是一組接力賽中跑最后一程而又奪得冠軍的人。
唐代詩人多有描寫出墻杏花者。溫庭筠《杏花》: “杳杳艷歌春日舞,出墻何處隔朱門?”吳融《途中見杏花》: “一枝紅杏出墻頭,墻外行人正獨愁。”還是他《杏花》: “獨照影時臨水畔,最含情處出墻頭”。這些詩句中都寫春天的杏花從墻內開出了墻外,但都缺少意境,寫詩的人都未有真動情感,所以給人留下的印象并不特別強烈。他們的貢獻在于捕捉到了春光的一種表現特點。
宋人也多有寫出墻杏花者。陸游有一首《馬上作》: “平橋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靄浮;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墻頭。”與葉紹翁同為“江湖派”詩人的張良臣,有一首《偶題》也是寫杏花的: “誰家池館靜蕭蕭,斜倚朱門不敢敲;一段好春藏不盡,粉墻斜露杏花梢。”應該說陸游和張良臣的詩,在寫出墻紅杏上,有繼往開來的意義,他們勝過唐人,但都不及葉紹翁。葉詩形象集中,感情濃厚,命意新警,這使他取得了后來居上的穩固地位。
葉詩下筆處好象離杏花比較遠,但他的目的是要給出墻的紅杏創造一個條件。詩人游園不值——沒有進去園門,園主人所以拒他于門外的具體原因。這心想的原因與動作的結果,以及眼中所見的具體景象,交相結構,造成了一個完整的形象體系,在發展上層層深入,最后形成特寫形象。可見葉詩的寫法,高于他的所有前人的描寫。陸詩筆下的形象給葉詩以啟發,但陸詩描繪的是雨、云、柳、杏,四種形象因素構成春天景象,很明顯這是不及葉詩形象集中的,葉詩的尾句脫胎于陸詩,但卻是青出藍而勝于藍。
葉詩比之于其他許多寫春天杏花的詩人,在詩中傾注了更多的情感。葉詩中有人,這個人就是詩人自己。他踏著蒼苔走向園門,怕驚擾園主人,卻又要勞駕園主人,他只能輕輕地扣動柴門,大概是園主人對于滿園春色管束太嚴,很怕門開春去,所以有人來叫門也未加理睬。詩人這時從墻外向墻里看,這是望春,有一種被拒門外,求之愈切的感情在驅使。果然,春光不負賞春人,春色沖出了圍墻。有一枝紅杏出墻,詩人的心理期望得到了勝利。這種勝利滿足感,取代了游園不值的遺憾與失望。這種細微復雜的情緒變化,是以前有關杏花的詩中所不見的。
葉詩別開生面,句句都有自己的獨具特色。屐齒蒼苔,小扣柴扉,園關春色,這些都屬別具匠心的描繪。更加非同凡響的是: “一枝紅杏出墻來”的詩句,盡管前人寫過多次了,都是寫“出墻頭”;葉紹翁這次是以“來”字結尾,把春色寫得更有生氣了。 “墻頭”只表方位, “出墻來”,不僅是杏花越圍墻而出,更在于生動地表現了春色撲人的情境:人愛春光,春色應人,情景交融,變成了動人的有特色的詩句。沒有最后的一個“來”字,是無法達成這一藝術效果的。葉紹翁是充分利用了前人的藝術原始材料,又以自己的創造性的發揚而超越了前人,這是他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
上一篇:盧綸《晚次鄂州》詩意|閱讀答案
下一篇:周邦彥《過秦樓》詩意|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