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性德·暗香》原文賞析
綠萼梅
春才幾日,早數枝開遍,笑他紅白。仙徑曾逢,萼綠華來記相識。修竹天寒翠倚,翻認了、暗侵苔色。縱一片、月底難尋,微暈怎消得? 脈脈,清露濕。便靜掩簾衣,夜香難隔。吳根舊宅,籬角無言照溪側。只有樓邊易墜,又何處、短亭風笛?歸路杳,但夢繞、銅坑斷碧。
張炎《詞源》嘗云:“詞之賦梅,惟姜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自立新意,真為絕唱。”《暗香》《疏影》是南宋詞人姜夔所創制的詞調,調名取林逋梅花詩“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之意。姜氏《暗香》之詞旨,多數人認為是懷念情人之作,寫得“幽韻冷香”(劉熙載《藝概》),隱約迷離。但《暗香》等并非“后無來者”,推崇姜夔的浙西詞派亞圣李良年這首《暗香·綠萼梅》就是繼武姜氏之作,亦是懷人,并寫得幽冷騷雅,隱約含蓄。
上片重在描寫綠萼梅的風神,寫得渾雅脫俗。“春才幾日,早數枝開遍,笑他紅白”三句,寫出早梅枝頭花開、生意盎然之意,那“紅白”之色又顯示出既淡雅又艷麗的風姿。一“笑”字則流露出作者欣喜、贊賞之情。面對如此嫣然欲絕的綠萼梅,作者又充滿詩意地聯想:“仙徑曾逢,萼綠華來記相識。”萼綠華是傳說中的晉穆帝時仙女,于昇平三年降羊權家,贈羊權金玉鐲各一。作者寫見梅花如仙徑見仙女,可見梅花氣質之高雅非凡。“記相識”又表明作者與綠萼梅之交情不自今日始,為下面憶梅埋下伏筆。“修竹天寒翠倚”句則化用了杜甫《佳人》“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意境,描寫梅花如同佳人在春寒中倚著修竹,顯得那么孤獨而高潔。在具有如此高雅、清幽之氣質的綠萼梅身上正寄寓著作者對其情人的愛慕的情思。這幾句文詞寫得十分醇雅清雋。如果說上面幾句注重寫意,突出梅花之神韻,那么接下幾句則近似工筆畫,寫梅的細微、局部之美:“翻認了、暗侵苔色。縱一片、月底難尋,微暈怎消得?”作者對梅仔細辨認,只見梅枝被綠苔包裹,此即姜夔《疏影》所謂“苔枝綴玉”之“苔枝”,苔枝花朵茂盛,苔梅屬梅之名貴品種。但是作者卻又退一步講:即使在月底下看不清一片梅花,但其橫斜的疏影、模糊的色澤亦足以令人銷魂。言外之意,無論是梅之形與神都令人賞心悅目,無比喜愛。
下片乃過渡到因客中逢綠萼梅而引起的對故鄉之梅的懷念,其中飽含著惜花思人之情。過片“脈脈”一句,緊承上片詞意,描寫出綠萼梅那含情欲吐的神情,頗有辛棄疾《摸魚兒》所謂“脈脈此情誰訴”之意。“清露濕,便靜掩簾衣,夜香難隔”三句,又進而寫梅花“暗香浮動”之誘人,在寒夜清露里,即使被簾子遮掩住其身,卻阻隔不住她的縷縷清香。眼前如此深情之梅不禁使作者憶想起家鄉之梅、家鄉之人:“吳根舊宅,籬角無言照溪側。”詞至此轉向寫家鄉之梅,詞境延伸、擴展,作者則神思飛越。“吳根”即吳地,語出杜牧《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韻》:“溪山侵越角,封壤盡吳根。”此處指作者家鄉吳地秀水(今浙江嘉興)。“籬角”句乃化用姜白石《疏影》“籬角黃昏”意,寫出故鄉梅花孤寂無言之清冷,從側面反映出作者對它的懷念。此梅乃是作者那獨守空閨的情人之化身。對于故鄉之梅作者充滿的是惋惜、擔憂之情:“只有樓邊易墜,又何處、短亭風笛?”“樓邊易墜”用《晉書·石崇傳》綠珠墜樓之典,“風笛”則用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意,皆喻梅之落花,抒發的是作者愛花、惜花、怕花飄零之情,實際是擔心情人因孤寂而紅顏衰老之意。但作者此時客居在外,歸期無定,對故鄉之梅與人只能于夢中相見而已,故結尾云:“歸路杳,但夢繞、銅坑斷碧。”“銅坑”,山名,在江蘇吳縣“光福之西南”(《讀史方輿紀要》),此指代吳地故鄉。“斷碧”,范浚《首夏新晴》詩有“行云飛斷碧”之句,可見“斷碧”指青山。作者夢繞故鄉青山,蓋因那里有心中之梅與心上之人也。
這首詞以寫客中所見之梅引出對故鄉之梅的情感,又以詠梅寄寓懷人之思,顯得曲折深宛;遣詞造句頗注重來歷,具醇雅脫俗之致。這些都體現出浙派詞的特色。
上一篇:《張以寧·明月生南浦》原文賞析
下一篇:《張景祁·曲江秋》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