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
凄清臨晚景,疏索望寒階。
濕庭凝墜露,摶風卷落槐。
日氣斜還冷,云峰晚更霾。
可憐數(shù)行雁,點點遠空排。
本篇是一首寫景詩。通過描寫晚秋慘淡、蕭條的景色,反映了詩人當時凄清落寞的心境。
頭兩句,描寫從臺階上看到的深秋晚景。 “凄清臨晚景,疏索望寒階。”凄清,寒涼貌。潘岳《秋興賦》: “月瞳朧以含光兮,露凄清以凝冷。”臨,到。《三國志·吳書·吳王傳》: “而曹公以臨其境。”晚景,日暮的景色。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七: “源(董源)畫《落照圖》,近視無功,遠視村落杳然深遠,悉是晚景。”疏索,空虛寂寞的樣子。這兩句說,到了深秋的傍晚,景色寒涼,臺階上已不見綠苔青草,赤裸裸,空蕩蕩,顯得空虛寂寞。
三、四句,描寫從庭院里看到的深秋晚景。 “濕庭凝墜露,摶風卷落槐。”庭,我國舊式建筑物階前的空地,即院子。徐伸《二郎神》詞: “門掩一庭芳景。”墜露,落下的露水。《離騷》: “朝飲木蘭之墜露。”摶( tuan團)風,向上的旋風。《莊子·逍遙游》:“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扶搖,上行之風。意謂鵬鳥鼓動翅膀,結聚風力,乘風上飛九萬里。卷,把東西彎曲裹成圓筒形。《詩·邶風·柏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落槐,槐樹的落葉。這兩句說:樹枝上的露水凝成水珠掉下來,庭院被淋得濕漉漉的;一陣陣的旋風,裹著槐樹的落葉,颯颯地向上亂飄。
五、六句,描寫從近空中看到的深秋晚景。“日氣斜還冷,云峰晚更霾。”還(xuan),通旋,速,立刻。《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此皆可使還至有效者也。”霾,大氣混濁呈淺藍色或微黃色的天氣現(xiàn)象,系大氣中有懸浮的細微煙、塵所致。《詩·邶風·終風》: “終風且霾,”這兩句說:金烏剛下,玉兔才升,天氣就立刻變得寒冷起來;云霧繚繞的山峰,到傍晚時分更加煙塵彌漫,隱約難辨。
七、八句,描寫從遠空中看到的深秋景象。 “可憐數(shù)行雁,點點遠空排。”可憐, 可愛。古樂府《孔雀東南飛》: “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杜牧《睦州四韻》: “州在釣臺邊,溪山實可憐。”雁,是一種候鳥,每年春分后飛往北方,秋分后飛往南方,飛行時排成“人”字或“一”字形。李清照《一剪梅》詞: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雁字,指雁兒成群飛時排列成字形。)點點,形容小而多。皮日休《種魚》詩: “池中得春雨,點點活如蟻。”這兩句說,在秋分之后,可愛的幾行鴻雁,密密麻麻地在遠空中排列成“人”字或“一”字形,雍雍和鳴地向南飛去。詩人看到秋雁南飛,不禁感慨萬端。如在《重別周尚書二首》的第一首中說: “唯有河邊雁,秋來南向飛。”以秋雁渡河南飛,比喻周尚書的南歸,來抒發(fā)自己對故國的深切思念之情。又在《秋夜望單飛雁》中說:“失群寒雁聲可憐,夜半單飛在月邊。無奈人心復有憶,今暝將渠俱不眠。”從失群的寒雁寫到自身,表現(xiàn)了詩人羈留北國的孤苦寂寞之感。
詩人把晚秋景色寫得那么肅殺凄涼,其實并不盡然,我們看到的晚秋,只是萬紫千紅的豐收景色和奮發(fā)蓬勃的繁榮氣象。因此,秋天不是令人哀嘆的季節(jié),而是豐收喜悅的時光。應該說,詩人所以要這樣寫晚秋景色,因為他寫的不僅是時令上的晚秋,而且是那個時代,那個處境,在自己思想上的反映。如果詩人生活在今天,那他寫的《晚秋》一定是另一種內(nèi)容、另一種色調(diào)了。
本詩在讀者面前展現(xiàn)了一幅草木凋零、凄涼慘淡的北國秋景圖。寫景由近而遠,從臺階、庭院寫到天空;由靜而動,從疏素的寒階、飄零的槐葉、隱約莫辨的山峰寫到點點空排的歸雁。這些都如實地反映了詩人當時屈身事敵的痛苦和對故國強烈思念的焦灼心情,內(nèi)容真實感人,風格沉郁蒼勁。這樣,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渾然一體,表現(xiàn)了詩人高度的藝術技巧。明代楊慎說: “庾信之詩,為梁之冠冕,啟唐之先鞭。”是說頗為公允,本篇當之無愧。
上一篇:春日寄鄉(xiāng)友|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有所思|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