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順鼎·踏莎行》原文賞析
京口舟行作
鐵甕樓船,銀山戍鼓,江南江北愁來路。斷霞魚尾畫金焦,殘陽鴉背分吳楚。
三十功名,萬千詞賦,英雄才子俱塵土。佛貍祠下聽潮回,垂虹橋上呼秋去。
這首詞寫于途經京口的船上,所抒發的是面對京口而喚起的悼古傷今的情懷。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蘇省鎮江市。東漢末年,孫權自吳(蘇州市)徙治于此。東晉、南朝時通稱為京口城。這里憑山臨江,地形險要,為長江下游軍事重鎮,也是首都建康(今南京市)的門戶。詞的上片,主要是寫舟中所見、所聞,并透出所思。“鐵甕樓船”之句,是說作者在舟中看到了鐵甕城的樓船,聽到傳自銀山的戍鼓聲,感到江南江北的來路都為愁云籠罩。鐵甕,是城名,“在鎮江府,吳孫權所筑。” (《明一統志》)樓船,有樓的大船,多指戰船。銀山,即蒜山,在江蘇丹徒縣。戍鼓,是守衛軍隊敲擊的鼓聲。作者大概是乘著船,從北向南,一路來到鎮江。當他看到鎮江城外的樓船時,耳邊仿佛還能聽到銀山的戍鼓聲。于是他轉顧江南江北,心中生出許多愁思。因為這里仍然彌漫著一種戰亂的氣氛,在這種氣氛中行舟,怎么可以不“愁”呢?這時,天已傍晚,西邊天空象魚尾一樣的斷霞,把金山和焦山映照得清晰如畫,殘陽夕照,群鴉紛飛,這里正是古代吳楚兩國的分界線。斷霞魚尾,是說天空中散裂的云霞象魚尾一樣。蘇東坡詩: “斷霞半空魚尾赤。”金焦,即金山和焦山,都在鎮江市,于江上可見。殘陽鴉背: 溫庭筠詩“鴉背夕陽多”句是說群鴉紛飛反照著夕陽。上片通過寫景,勾畫出一幅蕭森昏寞的圖畫,這也是古京口的典型特征。下片,便由景物描寫轉入人事議論。“三十功名,萬千詞賦,英雄才子俱塵土。”是詠嘆古代的愛國抗敵志士。三十功名,是用岳飛《 滿江紅》“三十功名塵與土”句意; 萬千詞賦,謂詞賦之多,辛棄疾壯志未酬,寄慨詞賦,有詞六百多首,其中有不少是與鎮江有關的,可謂是集“英雄才子”于一身的人物。作者面對京口,想到有關京口的歷史,想到古代的英雄才子,這一切都成為過去,化為塵土,心中生起無限感嘆。這感嘆他沒直接說,而是用了兩句描寫來暗示: “佛貍祠下聽潮回,垂虹橋上呼秋去。”佛貍祠,在瓜步山(今江蘇六合縣境內)上,為后魏太武帝(小字佛貍)所建。垂虹橋,又名長橋,在今江蘇吳江縣東。古代的英雄才子,都已化作塵土。興亡勝敗,也沒留下一些痕跡,只有潮水依舊拍打著江岸,而垂虹橋上的秋色又將消逝去了。面對京口,詩人感到的是一種空幻的悲涼。
南宋詞人辛棄疾,有《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等詞,表達的是“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感嘆。易順鼎的這首詞,顯然受了辛詞的影響。但辛詞主要表達的是壯志未酬的不甘情懷,而易詞則有英雄已逝,人世蒼茫的悲涼。從氣格上說,已遜辛詞一籌,但這種情緒,仍不失為有志者的一種典型情緒,二者仍有某種相通之處。
上一篇:《萬樹·踏莎行》原文賞析
下一篇:《納蘭性德·采桑子》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