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云靜愛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樂游原上望昭陵。
本詩是作者在宣宗大中四年(850),由吏部員外郎出任湖州(即吳興)刺史時的抒懷之作,也是作者即將離開京都南下的一首告別詩。
詩人出外赴任,是迫于當(dāng)時牛李黨爭、宦官擅權(quán)的昏暗政治形勢。遠離政治斗爭的中心,詩人有不少感慨,離長安前登上樂游原,抒發(fā)了自己壯志難申的郁悶之情。樂游原,位于長安城南,地勢高于長安城,四面寬敞,居高遠眺,可一覽無遺,為游覽勝地,因漢宣帝曾建樂游苑于此而得名。
詩的前兩句,直抒胸臆。詩人有政治、軍事才干,素懷宏大抱負(fù),但始終得不到施展。因此說,在大有作為的清平時日,將情趣用于欣賞天上閑游的孤云、尋求僧侶的清靜,這樣雖是有味,卻是毫無才能的表現(xiàn)。表明詩人并不愿意閑置終生,只是由于處身派系斗爭的政治環(huán)境,得不到朝廷重用,只好無聊度日。此兩句在流露詩人憤激的反語中足見其深沉的苦悶情懷。
第三句是說自己將赴吳興出守之事。據(jù)漢制,郡太守一車兩幡。幡即旌麾,古代官員出行,用旌麾表示身份。此句指詩人將以州刺史的身份遠去江海。湖州北面為太湖,東南是東海,故以“江海”代稱。詩中的“欲”字,是“將要”的意思。以“欲”字領(lǐng)起,意在喚起下文,指明此時此刻自己內(nèi)心的激動。
第四句點明題意。在這不平常的時刻,自己獨登樂游原的目的是去遙望昭陵。昭陵,為唐代開國之君、太宗皇帝的陵墓,其位在陜西禮泉縣東北九峻(音宗)山。太宗皇帝任人唯賢,使國家各項事業(yè)蒸蒸日上,廣大百姓安居樂業(yè),故深受人民的愛戴。詩人在樂游原上遠眺昭陵,因不滿現(xiàn)時政治的衰敗,而追懷、向往唐初盛世,從而進一步表現(xiàn)自己有才卻無所施展的難言痛楚。
本詩采用托事于物的興體寫法,既簡練,又含蓄,構(gòu)思巧妙,詞意深藏。
杜牧詩:“清時有味是無能……”此蓋不滿于當(dāng)時,故末有“望昭陵”之句。汪輔之……謫官累年,遇赦幸復(fù)知處州,謝表有云: “清時有味,白首無能。”蔡持正為侍御史,引杜牧詩為證,以為怨望,遂復(fù)罷。(葉夢得《石林詩話》卷中)
杜牧之自尚書郎出為郡守之作,其意深矣。蓋樂游原者,漢宣帝之寢廟在焉。昭陵即唐太宗之陵也。牧之之意,蓋自傷不遇宣帝、太宗之時,而遠為郡守也。藉使意不出此,以景趣為意,亦自不凡,況感寓之深乎?此其所以不可及也。( 〔宋〕馬永卿《懶真子》)
《筆談》謂“今人守郡”用顏延年“一麾乃出守”誤,自杜牧始。此說亦未為是。觀《三國志》“擁麾守郡”,《文選》“建麾作牧”,此語在牧之前久矣。漢制:太守車兩幡,所謂麾也。唐人如杜子美、柳子厚、劉夢得皆用之,謂之誤不可。(胡震亨《唐音癸簽》)
上一篇:《封丘作·高適》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將進酒·李白》原文與賞析